-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聊城光岳楼与山陕会馆对于运河文化之意义
论聊城光岳楼与山陕会馆对于运河文化之意义
摘要:光岳楼和山陕会馆是聊城标志性的古建筑,也是聊城运河文化滥觞和繁荣的产物与见证。它们分别建造于明初和清乾隆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功能,在此曾经有着不同的活动人群,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关键词:光岳楼;山陕会馆;聊城;运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6-47(4)
聊城地处鲁西,南滨济水(今黄河),北临御河(今卫运河)。元代开凿的大运河会通河段穿城而过,沟通了济水和御河,给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繁华和富庶,聊城的运河文化也随着运河的开通而走过了一段从繁荣到衰落的发展过程。而光岳楼和山陕会馆作为聊城标志性的古建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聊城运河文化发展的标本。
1大运河与聊城城市发展
聊城历史悠久,战国时期著名的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秦汉至宋金时期,聊城也一直是州郡治所。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聊城仅是地域性的政治中心城市,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城市影响力亦相当有限。且聊城地处黄河下游,因河患数次迁址,宋淳化三年(992年)迁至孝武渡西(今址),熙宁三年(1070年)才修筑土城,城市的规模也只有一平方公里。
元朝定都北京,为了把江南地区生产的粮食、丝织品、瓷器等运往北京,于至元二十六年开凿了南起安山北至临清的会通河,避免了中途盘驳之劳,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会通河从聊城绕城而过,使得聊城的地位陡然提升,原因在于聊城段运河连接了济水和御河两大河流,且聊城地处河段的中间位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即所谓“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1]“战守必资之处”。[2]但元朝时运河河道初开,岸狭水浅,不任重载,故元代会通河每岁漕运不过数十万石,其对地方经济文化的拉动作用也就十分有限。
洪武初年守御指挥佥事陈镛把聊城土城改建为砖城,洪武七年(1374年)又为了“严更漏而窥敌望远”,[3]用修城余木在城中央建造了高达33米的光岳楼。重修后的城市布局方正严谨,城墙边长一公里,城中央为制高点光岳楼,往外分别是四口、四门、四关,街道布局呈棋盘状,府治、县衙、卫所、府学、县学、考院等依例布置其间。这时的聊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仍然是一座典型的“城”而非“市”。 (图1,图2)
但永乐以后运河的年漕运量已达三四百万石,且为了鼓励漕运,嘉靖(1522-1566)年间曾准许每条漕船携带货物二成,自由在沿途贩卖;并允许漕船沿途招揽货源,代客运输酒、布、竹木等大宗货物,往来贸易,运河沿岸的诸多城市因此迅速崛起。至康乾时期,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又不下十万户”。[4]此时的会通河上帆樯林立,商贾云集,而其中又以山西、陕西商人为主,“东郡商贾云集,西商十居七八”。这些商铺大多散布在运河两岸,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于古城之外的新城,其街道和建筑多随坡就势,依河而建,布局极其随意,与古城区的严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各地客商纷纷在运河沿岸建立会馆,当时有山陕、江西、武林、苏州、赣江等八大会馆,其中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的山陕会馆是规模最大、建筑最精致的,也是唯一保存下来的会馆建筑。
中国早期的城市“政治及军事因素的决定性更强。经济功能有时是附加的,有时是后来追加的”。[5]而光岳楼和山陕会馆正分别是这两种功能的产物,其代表意义不言而喻。
2市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经过明朝和清初二三百年的发展,聊城的手工业和商业已达到极盛,大量脱离土地的城市居民的出现,极大的推动着运河沿岸市民文化的发展。他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与农民或士人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善清谈,而长于行事;他们行以利涉,却是见利思义,诚信戒欺;他们平日不喜吟诗作赋,却雅爱听戏唱曲。山陕会馆精工细作的戏楼,是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原来只在勾栏瓦舍演出的戏曲已登堂入室,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初一至初五,东昌万庆班在此演出了满堂福、双富贵、万寿亭、忠义图等三十多个剧目,可见当时活动之盛。
此外,会馆建筑的木、石、砖雕及彩绘的题材多取自神话传说与小说戏曲故事,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如献殿四根檐柱上镶有三块木质透雕额枋,中间一块刻有老子和八仙人物,左边刻有“神仙传”故事,右边刻有“行孝图”,额枋的上方还绘有六幅《西游记》故事工笔画。这些都是当时市民文化繁荣的旁证。
3士与商的分野和沟通
在传统的士、农、工、商序列中,士与商分别处于首尾两端,二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乃至兴趣、爱好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光岳楼本是为了“严更漏而窥敌望远”兴建的更鼓楼,但自建成以后,其军事功能少有机会得以体现,却日渐成为一处景观建筑,成为士人们的舞台。士人们在这里把酒临风,登高抒怀,吟诗作赋。所表达的要么是对古圣先贤的追慕,要么是对于人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