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的行走与沉重的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轻松的行走与沉重的思考   经济繁荣百业兴旺的一个显性标志,就是当下旅游热的勃兴,看看长假拥堵如停车场般的高速公路,瞧瞧万头攒动与大型集会无二的景区景点,更遑论漂洋过海,把中国人的笑声播撒到地球每一个角落的风景,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当一个旅游旺季过后,地方政府忙于盘点旅游收入时,可能不会想到它衍生的一个文化产品,那便是游记散文的丰收,面对线上线下海量的文章,让人清楚地触摸到中国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永恒的心结。   可是且慢,写作大家分明在告诫我们:山水文章不好写。   散文易写难工,是业内共识,大家之言,不过是“易写难工”的文体特点在游记题材中的体现罢了。   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阅读马莉系列游记散文的。   披卷读来,从三晋大地到湘西凤凰,从烟雨江南到雪域高原,还有罗霄井冈的红色朝圣……一篇篇连缀起来,作者的行踪清晰可辨,而这正是游记类散文的常规。   细察作者的出行方式,有出差公干,有度假休闲,有单位活动,有举家远行,有随团,有自驾,不同的出行方式,在行文中隐含了一条若明若暗的线索,依稀可辨,牵动着文笔摇曳生姿。   这是马莉散文中的一段文字,我推想应该写的是而今盛行的自驾游:   在山里行车,最强烈的感觉就是黑暗。一种似乎老也走不到头、让人有点绝望的黑暗。即使是平坦的盘山公路上,夜晚的山中已少有人烟,只能偶尔看到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层层叠叠的山林中闪烁,可能那是山林中的人家吧。汽车在笼罩着雾霭的公路上疾驰,连同裹挟在黑暗中的景物沙沙地后退着,人也似乎在忽高忽低的飘浮着。   行车山中,所奔何处?文中没有表明。此处虚写,胜过实写。羁旅行愁,是古代诗文中永恒的意境,而今科学昌明,交通发达,千里咫尺,天堑通途,行走者的感情也随即起了变化。这篇散文的开篇,让我们看到变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也让我们同古代行路人的心连接了起来。   车到目的地,自然就只能实写不能虚写了。所谓“山水文章不好写”,难就难在这个实写之处。   古往今来,游记文章汗牛充栋,而常规写作手法,也无非移步换景,借景抒情等等有限的几种套路,如此这般,难免审美疲劳,有人不无几分刻薄地目之为刻在景点上的某某到此一游,也就不足为怪了。说山水文章不好写,也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马莉游记散文,篇幅不是很多,但都能见出那种力图摆脱既有套路的努力。这种努力,借用传统文章学的术语表达,则曰“善避”。   显而易见,山西、扬州、凤凰、井岗、拉萨……其山河风物的美丽而又迥然有别,其历史人文的厚重而又各揽风流,给身临其境者书写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这通常是认为散文易写者任意挥洒的地方。等而下之者,事无巨细,一一铺陈,如记“流水账”,此为游记文章的大忌;等而上之者,能捕捉景物特点,取舍得当,重点突出,详略有度,脉络清楚,给读者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再前进一步的,则能将游地的历史沿革、风情习俗、人文掌故、民间传说、名人题咏等等融汇其中,成为文章亮点。   不难看出,马莉散文很少在上述写作的生长点上纠缠,每到一地,凡关涉山水风景、古迹名胜的,或者稍加交代,点到即止;或者干脆撇开,不着一字。文字尽量简约、克制,不妨用“轻描淡写”总结她的用笔,甚至操持山水文章时,女性作家惯于挥洒的抒情文字,也极少见到。   既非景,也非情,那么,马莉的游记散文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呢?是“理”,或者说,是面对眼前景象的思考。   当作者“烟花三月下扬州”,寻访二十四桥,流连瘦西湖,正是所谓“观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之时,其神其思,却从眼前美景,飞扬到千里之外的来处,飞到武汉的东湖,进行了一番“比较美学”思考,联想以东湖水面之浩大,波光之潋滟,断不在瘦西湖之下,然而江湖名气,却又不可同日而语,差距何在,差在文化积淀上。古圣前贤,高人逸士,依傍山水林泉时,常生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之念,而此时此刻,作者感到的却是肩头沉甸甸的担子。   何以会“心不在焉“呢?这里边透露出散文有别于其他诸如小说、戏剧甚至诗歌的美学特征,即作者作为一个真实自我、真实身份在文中的袒露,所以才有了所谓“学者散文”、“校园散文”乃至于“老年散文”、“小女人散文”之类的划分。无论是写景、记事、抒情、说理,都是作者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口中所言,而为笔下所写,直抒胸臆的方法,是许多文体的大忌,在散文却属于常规。   《扬州》篇使我们看到了作者作为一个文宣领域领导干部的身份特征,古人说文如其人,其实是有其人方有其文,如鲁迅先生所言,水管里流出的都是水,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   《凤凰》篇中,透过眼前的青山绿水和蜂拥游客,作者直观到一种许多人习焉不察的巨大的矛盾:   游人都希望时光凝固,希望看到沈从文先生笔下的古城旧貌,希望看到小河的烟雾朦胧,希望有摆渡的爷爷和翠翠,希望山永远绿水永远清;而古城的人们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