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波斯卡诗歌的世俗诗意探微
摘 要:被誉为“诗坛莫扎特”的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斯卡,其诗常常着眼于日常情绪和细小事物,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摭拾点点诗意,并以平易、亲切的方式告诉读者。她的诗虽看起来十分随性,但细究之下其诗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哲理。故本文以辛波斯卡诗集《万物静默如谜》中的一首诗作――《种种可能》为例,通过对这首诗词汇、内容等多角度比较,阐释辛波斯卡在种种世俗场景中蕴含的否定主义美学意识以及诗作流露出来的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尊重。
关键词:个体意识 否定主义美学 反结构主义 “旧派”诗人
《种种可能》于1972年问世,收录于诗集《万物静默如谜》。在这首诗中,辛波斯卡向世人宣告了生命的美好和万物存在的自由。这种美好与自由与身份、地位无关,而是从无比真实与平等的世俗生活中不经意间渗透出来。笔者认为,诗不一定要在最高的殿堂中供人瞻仰,或许能“隐于世”的诗透露出来的况味更可贵,也更值得我们品读。故本文将从辛波斯卡诗歌诗意呈现的内容及形式、诗意构建原因以及辛波斯卡诗歌的影响,深入阐述辛波斯卡诗歌的世俗诗意。
一、关照个体的普世性诗意呈现方式
辛波斯卡在《种种可能》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世俗中的多幅场景,它们无限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辛波斯卡在这首诗中流露出对普罗大众的深切关怀。这些世俗场景的排列或许不符合结构主义者的审美,但无可否认,作者用这些无结构甚至看似无逻辑性的带着“偏爱”的诗句,呈现了带有强烈个体意识的诗意,在读者的心灵中激荡出一层层共鸣的涟漪。
(一)平民可解的诗歌创作――人文关怀的体现
《种种可能》这首诗中描述的场景和普通人所能接触到的世俗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异,可以说,每个人都可能处在诗中所描述的各个场景中,读来令人亲切而熟悉。读完全诗,就好像看见一个安静的女子在阳光下的一隅偏执而单纯地诉说着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辛波斯卡在诗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偏爱”――“我偏爱猫/我偏爱电影/我偏爱华尔塔河沿岸的橡树/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偏爱我对人群的爱……我偏爱例外/我偏爱和医生聊些别的话题/我偏爱线条细致的老式插画……”诗中的意象意象丰富、随意,像是琐碎生活的场景片断的组合,平淡无奇。猫,电影,橡树,作家,插画亦或是爱情,颜色,眼睛的样子,摆设等等,目光所及的东西皆可入诗,随性而散漫。正如译者陈黎所说:“她对自己价值观、生活品味、生命认知作了相当坦率的表白。”[1]
辛波斯卡汲取世俗生活中的喜悦,从日常中摭拾点点诗意,她笔下“种种可能”具有普世性,写得实在日常,无需注解,也无需知识的链接。可以看出,诗歌内容对个体进行了充分的考虑,作者也尽最大努力关照到了不同阶层、不同知识结构的人。正是因为如此,她的诗意才如此的平易,平易得几乎没有语言和文化的差别,没有国度和时间的限制。波兰籍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 Mi?osz,1911-2004)这样评价辛波斯卡:“辛波斯卡提供了一个可供呼吸的世界。”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十分恰当。呼吸,这是件再日常不过的事了,而且也与我们休戚相关。辛波斯卡让被称为“阳春白雪”的诗浸染“普世”色彩,“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拉近了诗作与读者的距离 ,还能引起诗与普通民众的精神共?Q。
(二)反结构主义批评的“偏爱”――个体意识的延展
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取材日常生活,这不是每个人的日常,但却又好像句句映射每个人的日常。很多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会觉得生活无聊透顶,而辛波斯卡在这首诗中所写的也的的确确就是随处可见的世俗生活。那么为什么这首诗读起来不让人“无聊透顶”呢?
首先,从横向的比较来看,以“我偏爱狄更斯胜过陀思妥耶夫斯基……我偏爱狡猾的仁慈胜过过度可信的那种……我偏爱格林童话胜过报纸头版”等为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狡猾的仁慈和过度的可信,格林童话和报纸头版,这些都是不同的,有区分的,甚至是对立的。其实除了这些明确有对比事物的诗句,“偏爱”这个词本来就有种取舍、对比的意味在里面。可以说,辛波斯卡虽然写的是世俗生活,但其诗质并不单一,更不单调。互异的甚至对立的方面共同出现在这首诗中,他们的交织和互相作用正是这首诗由世俗生活所焕发摄人心魄的魅力的原因。明确的自我告白与尖锐的价值取舍,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强烈的个体意识。一切以“我”的好恶为尺度,则个人的空间将会得到无限延展。这不仅是作者辛波斯卡的个体意识,更是一种能感染读者的个体意识。作者能从这些“偏爱”中实现与读者的一种互动,读者可以在读诗的过程中将作者的偏好取舍反应到自己身上:“我偏爱开花的叶子还是不长叶子的花?我偏爱什么颜色的眼睛?”诗歌的价值也许不在于看起来有多理智,有时候恰恰相反,个体情感的自由地抒发和表达反而更会使创作显得难能可贵。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