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棕研究现状和发展对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油棕研究现状和发展对策

我国油棕研究现状和发展对策   摘要 探讨了国内外油棕现状和我国油棕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油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关键词 油棕;现状;对策;研究      1油棕的生物学特性      油棕为单子叶植物纲、棕榈科、油棕属的常绿乔木,是著名的热带油料树种。油棕是直立乔木;干单生,高4~10m;叶极大,顶生,羽状全裂,裂片线状披针形,长达1m,叶柄边缘有刺;佛焰花序短而厚,由叶腋内抽出,雌雄花序分生;雄花小,为稠密的穗状花序,总轴延伸于外似粗芒,萼片和花瓣长方形,雄蕊6个,花丝合生成管;雌花较雄花大,有长角状的苞片,子房3室;果卵状或倒卵状,长约4cm,聚合成稠密的果束,有种子1~3颗;果皮油质,内果皮硬,有顶孔2~4个。油棕喜生于温热的湿谷中,在原产地种植后4~5年便能结实,16年后产量增加,此后可继续结实至少60年。油棕的综合价值较高,果皮和种仁中储藏着极其丰富的油脂,可榨油,干果的含油量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花生的5倍、大豆的12倍,故有“世界油王”之美称。      2国内外油棕种植生产状况      油棕原产于热带几内亚西部,15世纪时油棕才被引种到非洲其他地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各国。我国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北海、云南河口1926年最早开始引种油棕,福建和台湾后来也均有引种,但至今我国油棕种植数量仍不多而且没有规模化种植。这些种质在不同的生态区,其产量有明显差异,在我国雨量少、热量高、无寒害的南部地区产量较高,在热量低、雨量稍高、轻度寒害的西北部地区产量较低。由于我国的油棕种植面积不大,虽然能正常开花结果,但常受低温、干旱和台风影响,果穗败育率高,产量低。但近年来,世界油棕的种植生产发展却很快,世界上种植油棕的主要国家是马来西亚、印尼、尼日利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国。世界主要油棕生产国1997~2005年收获面积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05年期间,世界的油棕产业发展很快,其中马来西亚的油棕种植面积始终是最大的,2005年其收获面积占世界收获面积的28.7%,而印度尼西亚油棕业的发展速度是最快的,泰国、哥伦比亚和科特迪瓦的收获面积远远小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其中科特迪瓦的种植面积增长幅度最慢,2005年比1997年仅增长5.2%,1997~2005年世界油棕主产国的油棕果产量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997~2005年间世界油棕果主要生产国的产量情况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增长幅度最大,尼日利亚和科特迪瓦也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幅度较小,马来西亚在这些年间的油棕果产量增长幅度较大,2005年其油棕果产量占世界的43.7%,印度尼西亚较马来西亚次之,占世界油棕果产量的37.1%。      3我国油棕研究状况      我国对油棕系统地研究开始于1960年前后,第1次大规模引种种植后,华南热作两院与云南景洪热作所等科研院所的许多科研工作者对油棕进行了大量的观测与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当时油棕树的生物学观察分析(张世祯,1964)、种子育苗技术研究(景洪热作所,1962)、幼树习性观察(张蕴芳,1960)、栽培技术措施(木本油料组,1961)、适应性研究(邓励,1963;木本油料组,1964)、寒害调查(木本油料组,1962)等方面。到20世纪80年代时,开始对油棕的无性繁殖(组织培养)进行初步研究,并获得4株生长正常的试管苗。但因试验对从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和胚状体发育成苗这两个环节未能真正掌握,因此试验可重复性低(崔元方等,1984)。另外,王开玺[1]等人在1986~1990年对海南岛油棕的种质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和收集海南岛油棕种质10个,其中杜拉变种(厚壳变种)1个,杜拉变种下又分出5个类型:比西夫拉变种(无壳变种)1个,丹那拉型(薄壳型)1个,非洲油棕和美洲油棕各1个。陆明金(1990)等人完成了“海南油棕种质性状鉴定评价研究报告”,从1986~1990年鉴定海南油棕种质农艺性状8份、抗风性3份、抗寒性3份,主要从性状和抗性进行鉴定。性状鉴定包括产量性状(单株果穗产量、果实/果穗(%)、果肉/果实(%)、种子/果实(%)、棕油/果实(%))、棕油成分性状(水分(%)、脂肪(%)、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碘值)、生长性状(叶片生长量、茎干性状);抗性鉴定(自然生长状态下)包括抗风性、抗寒性。自此以后到现在,由于种植少且分散,又受寒害、台风等影响较严重,油棕资源匮乏,所以进一步研究就相对很少了,在这方面远远落后于马来西亚、印尼等油棕主产国,所以今后对油棕特性的深入研究是我们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      4我国油棕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      4.1油棕引种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