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 民间文化研究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特征 姚岚(湖南省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416000) 摘要: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湘西苗族鼓舞更是湘西独特 的舞蹈艺术,它起源于原始社会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具 有浓郁的民族艺术特色.苗族鼓舞较好地保存了苗族原始文明的 内涵,反映着苗族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表现出独有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特征 一 , 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渊源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自古湘 西苗族人民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 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 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 舞”艺术.湘西苗鼓历史在汉文史籍中是有些零星记载的,凌纯 声,芮逸夫合着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一书中印有南阳石刻鼓 舞图两幅.这些石刻鼓舞图与今日苗族鼓舞十分相似,鼓的放法 和苗族花鼓完全一样,这虽不能完全说明汉代石刻中刻画的就是 苗鼓,但也能看出之间应该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在《苗防备览? 风俗考》中记载有:”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 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毡, 戴折角巾,剪无色纸两条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绕而歌,迭相和 唱,举手顿足,疾徐应节”,名日”跳鼓藏”,这记述的正是苗 族地区盛行的”椎牛祭祖”时,苗鼓表演的盛大场面.另外,苗 族鼓舞在产生,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巫”文化为其提供了充分 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文化环境.苗人好巫,这一现象已被学术界 共识,在苗族的发展历史上,苗族鼓舞与”巫”文化一直就存在 着本质性的关联.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道:”昔 楚南那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以作乐鼓舞, 以乐诸神.”显然,其中提到的鼓舞就是指苗族的鼓舞并强调了 鼓舞的祭祀功能……从苗族鼓舞的历史形成中,其产生,发展与 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二,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 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技法独特,名目繁 多,就体裁形式而言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单人鼓舞.单人鼓舞分为《女子单人鼓舞》和《男子单人 鼓舞》,男,女子”单人鼓舞”的表演形式是把大鼓斜放于鼓架 上,鼓面朝前稍向上向后倾斜,由一人立于鼓的侧面敲边,表演 者在鼓面前,一边打鼓,一边更换着各种舞姿.女子单人鼓舞的 双脚轮梭,步伐灵活,头摆颈动,腰拧胯活,含蓄抒情,双脚轮 梭,奔放开朗.猴儿鼓舞可以根据情节的处理和表演情绪的需要 移动鼓的位置和方向,灵巧多变,扬眉动目,风趣诙谐,挑逗戏 耍,灵敏快捷.表演时,可以打鼓也可以离鼓,表演协调. 2.双人鼓舞.双人鼓舞分为《女人双人鼓舞》和《男子双 人鼓舞》,此两种鼓舞的形式相同,但风格有很大的区别,男的 粗犷有力,女的妩媚柔美.《双人鼓舞》的表演形式自由,舞者 可各打一边,也可同打一边,也可一人击鼓一人伴舞,动作左右 移动,前后交替,配合协调统一,常在庆丰收和节日表演.凤凰 境内的”双人花鼓舞”则是把鼓横摆在鼓架子上,鼓腰朝前,由 “两人”分别在左右各打鼓的一面,由另一人敲单边,表演者节 奏统一,动作对称.男女双人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舞动,前 换后接,左右移动,配合协调,动作精犷,豪放刚健. 3.四人鼓舞.四人鼓舞是把一个四面鼓架起,由四人各站鼓 的一面,动作节奏统一,每做完一套动作后,就沿顺时针方向转 身换位,环圈击鼓.四人跳鼓舞通过苗族青年男女挥槌起舞,表 现了苗族人民辛勤劳动的欢乐场面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4.团圆鼓舞.团圆鼓舞则是把鼓立起放在矮架上,鼓面朝 天,由一人打鼓作为伴奏,打时鼓面及鼓边可交替击之,击鼓者 可根据节奏自行起舞,可快可慢,另由数十人踏着协调的节奏, 环圈起舞,人数不限,一般是由男女围鼓成两圈,女在外圈,男 在内圈,人多时也可以三圈同时起舞,每个动作都做上三圈.然 后转身,换方向反复进行.《团圆鼓舞》表现逢年过节时,人们 团员欢聚,翩翩起舞的愉快心情,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 慢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5.徒手鼓舞.苗族鼓舞除了拿槌击鼓外,还有《徒手起 舞》,可以徒手伸展击鼓,也可以握拳或半握拳击鼓,不仅以手 击鼓,还可以肘碰鼓,以后脑闯鼓,吸后退以脚跟踢鼓,既保留 苗族鼓舞的独到之处,又可以灵活多变地吸收武术动作加以表 演,轻松活泼,欢快热烈. 三,湘西苗鼓的文化特征 (一)融入传统,具有民俗性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 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 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 服务的一种民间习俗,传统的苗族民俗文化和汉民族的民俗文化 一 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 各个方面

文档评论(0)

133****90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