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摊丁入地设计和实践
摊丁入地设计和实践
雍正九年(1731年)三月十六日,湖北钟祥何家集。
乡民闹事,抗拒纳粮。官府派兵弹压,迅速平定。朝廷将其定性为士绅聚众抗粮的民变。可新任湖北巡抚王士俊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导致民变的重要原因,恰是雍正帝引以为豪的一项改革――摊丁入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新“祖训”推动人头税变局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税体系里,并行不悖地存在两类税种:土地税和人头税。前者按照地亩计征,后者则针对成年男子征收,又称为“丁税”。土地和劳动力,作为农业社会的两大生产要素,通过这两类税种被官府控制。
清代初年,长年战乱导致人丁大量逃亡或参军,使官府控制的纳税人丁数量锐减。在朝廷力保人头税总额只增不减的情况下,人丁减少就意味着人均税负增加。穷人既交不起人头税,又承受不了旷日持久的劳役,只好纷纷逃亡;该他们承担的赋役,则被加在了没逃亡的人丁身上。这样一来,只会加重这些人的负担,催生新一批逃亡者。由于人头税征收困难,一些地方财政吃紧,连发薪水都困难。如此恶性循环,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朝廷对青壮劳动力的实际控制力显著衰退。
康熙年间,中国经济缓慢恢复,人均耕地逐年增加,意味着土地税增幅大于人头税增幅。为促使人丁安心生产,确保土地税稳定增长,康熙帝决心推动清代首轮人头税改革。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征收人头税,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共有2400多万人丁,人头税总额335万两。此后百年间,这一总额被固定下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就成了朝廷的新祖训,不容更改。
随着垦田面积扩大和财政收入增长,人头税占比日趋缩小;总税负的固定,使人均税负随人丁增长而减小,人丁逃亡不再必要,许多人回到家乡,继续种地;“永不加赋”的提法,使新生人口不再缴纳人头税,形同一项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着眼均贫富的顶层设计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并不意味着人头税的消亡。人丁编审统计依旧混乱,富户串通官府转嫁税负的现象依旧存在。由于缺少有效抓手和参照,人头税的征收依旧困难重重。对于这些弊端,许多大臣都已察觉,不约而同地将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土地上。土地是固定资产,带不走,跑不掉,以此作为征税依据最为简便。
康熙末年,御史董之燧就提议将人头税总额平摊到田亩中,按亩征收,得到了部分采纳。于是,在户部默许下,广东和四川分别试点“以粮载丁”和“丁银分摊”。前者是在征收土地税的同时一并征收人头税,减少征税次数和成本;后者是将人头税按照田亩分摊,都收到了积极成效。受此启发,浙江、河南一些州县也采取“均丁于地”、“丁随地派”的尝试。
虽然只是试点,但反对之声仍不绝于耳。有大臣指出,各地的亩产量或纳税额差异巨大,无论是把人头税摊入田亩,还是把人头税摊进土地税,都做不到公平合理。如果将人头税强行并入土地税,会使一些官员误以为人头税已废,从而单设人头税项目,形成重复征税和实际意义的“加赋”,加重百姓负担。
这场争论使康熙帝迟迟下不了启动第二轮人头税改革的决心。事情拖到了雍正年间,锐意改革的雍正帝必须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
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直隶总督李维钧奏请本省实施“摊丁入地”。雍正帝将此议下发臣工讨论,虽然户部同意,但九卿、詹事、科道等官员认为,各地的土地好坏不同,亩产量各异,人头税按亩均摊,有失公平。
针对大家的疑虑,李维钧提出,准备把地亩分为上中下三等,人头税按地亩等级分别摊入,好地多摊,差地少摊,确保公平。
雍正帝对这一提议大为赞赏,特批直隶于次年开始实施“摊丁入地”。为了证明自己不会中途变卦,让李维钧安心施政,雍正帝还特地要他“蓦直做去,坦然勿虑”。
有了直隶作榜样,山东、河南、云南、浙江等省也先后启动“摊丁入地”改革。到雍正九年,全国大部分省区均已实现“摊丁入地”。至此,这场前朝悬而未决的争论,在雍正初年画上了句号。
雍正朝的“摊丁入地”改革,其顶层设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在雍正的宏观设计中,大的原则是以州县为单位,按照康熙五十年(1711年)该州县的人头税总额作为应征数,平均摊入当地田亩中,随土地税一并征收。具体而言,则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做法,是将人头税银平摊到土地税银里,由纳税人一并缴纳。比如直隶各州县,每缴纳1两土地税银,摊入人头税2钱7厘。这一做法着眼于土地税,以前缴纳的土地税越多,摊入的人头税也越多。
第二种做法,是把人头税平摊到田亩中,按亩收税。比如安徽霍邱县,每亩土地在缴纳原有的土地税外,还要缴纳摊入的9厘多人头税银。这一做法着眼于田亩本身,拥有土地越多,摊入的人头税也越多。
两种做法是有区别的。田亩有好坏之分,无论是细分等级,还是按等摊税,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