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和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
苏轼和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
摘 要:自古抒写离愁别绪的送别诗是文人雅士间永恒的主题。由于送别诗贯穿着苏氏兄弟的一生,可以很好地折射出他们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追求。故以此角度切入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两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化特质。苏氏兄弟送别诗共同的思情特质包含着济世利民的人生价值追求、对蜀地一以贯之的思念、人生际遇凝练的隐居之思;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的个性化差异体现在思情表达的内容不同、思情表述方式的不同两个层面。
关键词:苏轼;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
作者简介:闫续瑞,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王婷婷,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7)01-0154-11
苏轼、苏辙兄弟志趣相投、兄弟情深。苏辙在《祭亡嫂王氏文》中说:“手脚之爱,平生一人。”[宋]苏辙:《栾城集全3册》,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100页。(文中所涉苏辙的诗歌皆出自此书,下文不一一注出)(《栾城后集》卷二十)认为苏轼于自己是“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在《送晁美叔发运右司年兄赴阙》也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宋]苏轼:《苏轼诗集》, 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895页。(文中所涉苏轼的诗歌皆出自此书,下文不一一注出)(《苏轼诗集》卷三十五)《宋史》中也称:“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中国文史出版社编:《二十五史卷10宋史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859页。在当时文坛上乃至后世都视之为一段佳话。人们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文学成就,在研究他们时,学术界总不乏有将二人作品放在一起论证探讨之事。例如张高评的《苏轼、苏辙边塞诗之主题风格》(2001年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严宇乐的《苏辙、苏轼、苏过贬谪岭南期心态与作品研究》(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等文章立足于苏轼、苏辙的不同之处,将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进而探讨他们在诗歌、散文、辞赋等方面别具一格的特色。因为苏氏兄弟彼此唱和的诗歌尤其多,所以学界较多研究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例如黄莹《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赵晓星《论苏轼、苏辙唱和诗》(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然苏轼、苏辙的诗歌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可作为互相论证的类别还有很多,笔者目前搜集到的研究资料来看,很少有人对他们的送别诗进行比较。
自古抒写离愁别绪的送别诗是文人雅士?g永恒的主题。正如钟嵘所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28页。它既包括自己作为主体在各种离别场合所作用以送给他人的诗,也包括被动的在他人送别自己时所写的留别诗,所以严格意义上说,送别诗的范围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离别,还包括与地方景物甚至是一城一池等某种事物的离别,如苏轼的《别东武流杯》《别黄州》苏辙的《次韵刘敏殿承送春》等。至于送别诗产生的原因,目前学术界多认为是古人安土重迁的思想和古代客观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曹道衡《江淹及其作品》谈江淹《别赋》时说:“离井总是有着不得已的原因,或者是躲避什么灾难,或者是为了寻找衣食或出路。古代的交通极端不便利,长途旅行,往往穷年累月,而且由于交通工具落后,再加上封建时代的治安很少保障,旅途常常有危险。因此,在古人心目中,几百里、一千里就是极大的距离了。从自然条件来说,古人的特别重视别,也正是上述原因之故。”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8页。本文甄别和统计的送别诗只包括苏轼、苏辙与人送别的诗作,送别对象较为明确。笔者根据孔凡礼先生点校的《苏轼诗集》和曾枣庄、马德富先生点校的《栾城集》为底本,最终统计出苏轼的送别诗200多首,苏辙的送别诗120多首。由于送别诗贯穿着苏氏兄弟的一生,可以很好地折射出他们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追求。对这些送别诗进行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二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一 苏氏兄弟送别诗共同的思情特质
苏轼、苏辙自小就在一起读书研学,其父苏洵亲自授学,“幼学无师,受业先君”(苏辙《祭亡兄端明文》),“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苏辙《再祭亡兄端明文》),后来又同时师从张易简、刘巨等人,家学与师承尽皆相同,二人在出蜀之前的思想与文学观是极相似的。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因此有类似之处,苏辙在《答徐州陈师仲书二首》其二中说:“辙少好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