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平湖秋月浅析和演奏心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钢琴曲平湖秋月浅析和演奏心得

钢琴曲平湖秋月浅析和演奏心得   一、创作背景   《平湖秋月》原是广东音乐中一首非常有名的器乐曲,又名《醉太平》,为广东音乐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之一。相传吕文成在游览西湖胜景“平湖秋月”后所创作。这首乐曲的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一番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有淡泊悠远、虚无缥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成为广东音乐中的名作。钢琴独奏曲《平湖秋月》是1975年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陈培勋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改编曲运用丰富多彩的伴奏织体,将波光粼粼、闪烁不定的景象表现得更加细致入微,使其成为一首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和印象派音响效果、浪漫派作曲技法的优秀钢琴曲。   二、曲式结构   该曲的曲式结构具有我国典型的民族特点,整首乐曲由核心旋律发展而成,没有明显的段落划分,大致包含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具有不断推进、不断展开的衍展性结构特点,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乐思有机地、相互关联地按照起、承、转、合的思路环环相扣、渐变发展。分句自然,句幅有长有短,如散文一般洒脱不拘。   起:1~9小节,1、2小节是引子部分,左手持续的低音衬托出右手32分音符的律动,带领听众进入意境,铺垫一种空洞的、高贵的并且飘渺的气氛,演奏时右手音色轻柔,指尖要控制,32分音符要弹得饱满。左手的五度音程弹奏时要将力量通畅的送到指尖,手指触键后手臂要迅速的放松,这样可使更多的泛音愉快的流淌出。旋律由第2小节后半部分进入,右手处旋律加入了一些琶音和装饰音,目的是为了模仿改编前作品的主奏乐器――高胡,以此来展现高胡的滑音,弹奏时应在内心听觉的基础上注意将手臂与手指力集中用在最高音上、并做到气息连贯,以达到整体旋律线平稳流畅、华丽优美的效果。左手低音区连续四次的五度为听众营造了更加空灵的意境。   承:10-13小节,音乐与之前的mf有着极大的反差对比,在9小节最后半拍做过渡处理,进入到“承”部分的pp,音色更加的柔美。这段有着较长气息的旋律不着痕迹的换到了左手的中低音区,右手为64分音符的伴奏,使用密集的琶音织体,行云流水般的创造一种朦胧感。左手手指应该用肉垫较厚的部分触键,并采取高抬指慢触键的方法以便获得浑厚宽广、歌唱性强的声音效果。划分乐句时手指的动作也可以做的略微夸张一些,以便更好地带出气息。右手在弹奏如此密集的织体时则要求手指贴键弱奏、用力均匀,随着音符的流动来做力度上的渐强渐弱,也可以把这一大串密集的小音符想象成是古筝奏出的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转:14-23小节,力度逐渐的加强,暗示了这一部分的情绪开始转换,音乐由柔和慢慢转为兴奋,动感的加强越来越明显,音乐形象愈加鲜活。14-16小节的音乐由三个声部构成,高、低声部为旋律,中声部是伴奏织体。右手的高声部十分重要,要尽可能弹成连奏,左手是低八度重复右手的旋律。高声部16分音符的旋律音应用手臂力量集中到手指奏出,同时指尖要在琴键上牢牢的站立。中声部则通过手臂及手腕的转动将弹奏旋律音所用的力转移到指尖弹出。左手低声部的旋律要按乐谱上所标示的跳音弹出,指尖要有弹性,要发出圆润饱满犹如珍珠般充满光泽的音色,力度应稍弱一些,与右手的保持音形成明暗交错的光影对比。此处作曲家的意图并非单纯强调旋律的力度,而是想通过左、右手音乐的交相变化(主要是明暗对比)来衬托旋律,使旋律线条显得更为流畅而且层次分明。16、17小节的装饰音,意在模仿古筝、琵琶等弹拨乐器清凉的音色,要把手臂力量完全传送到手指的第一关节。接下来的18、19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通过之前的种种铺垫,高涨的情绪在此处得到尽情的抒发,达到华丽酣畅、大气磅礴的音乐状态。从19小节后半拍开始到20小节第1拍,三处相同的音型似排比句般的叹息,激动的心境慢慢地归于平和。   合:23-曲终,一个空明悠远的尾声,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右手伴奏织体和音乐素材重新带出引子中出现的32分分音符,颤音好似吟唱的笛箫,渐行渐远。手指要把这几个颤音控制好,按照每个颤音由强渐弱的变化安排好力量在手臂肌肉内部的走向以及整体的呼吸。结尾处的几个长音手指一触即离,并利用右踏板使这些音出现泛音效果,同时利用左踏板制造出飘渺虚幻的音色。   三、调式特点与旋律特点   该曲的调式特点是以降D 为宫的七声清乐调式,调式转换以同宫体系内宫、徵、羽调式交替较多。各小段音乐都是由强调宫音或徵音开始而结束于羽音、宫音或徵音,效果柔和自然,意味淡雅。如乐曲第一段中,调式布局为:宫―徵―羽―宫―羽。这种调式交替,使旋律富于发展的动力,加深了旋律的表现力。全曲的结尾音落在意味深长的五级降A音(徵音)上。曲调以中国五声音阶为骨架,有机地使用了两个偏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七声清乐调式。该曲的旋律以五声音阶为骨干,自由伸展,一气呵成。由于旋律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