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课例和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高教学课例和分析

登高教学课例和分析   [课例]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人教版)第二单元唐代诗歌杜甫的七言绝句《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的重阳节所作。且不论其“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也不谈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伦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只是从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角度做如下初步探索。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七律――《登高》(开宗明义,留时间给后面的讨论),这是杜甫的一篇代表作品,同学们从诗歌中都看到了什么?(题目很大!主要想放开来讲,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见仁见智)   生:作者写了萧瑟的秋天的景色。   师:很好!你从哪里看到是秋天的景色?   生:“风急天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万里悲秋”。   师:风急吹,天高远,落叶摇曳的确让人感到秋的气息,还有“万里悲秋”中“秋”的直接出场,更是让我们对于自己的判断确信无疑。那么我们借以判断的这些依据在诗歌鉴赏中属于什么?   生:“景物描写”“季节交代”“记叙”“描写”“意象”……(还真是都能自圆其说)   师:好,大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得都有道理,看来课前都作了认真的预习。我们就从“意象”这个角度来切入。我们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学过这个概念,文中写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通过鹰的形象寓托拼搏、搏击之意;通过鱼的形象来寄以追求自由之感。这种有意义的物象,我们称之――意象。所以我们说“风”“落木”“秋”就是意象。(逐步引入本课重点概念,加强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生:啊!现在想起来了《沁园春?长沙》中“自由平等和进步的时代追求”的主题思想是通过“鹰”和“鱼”这两个意象来表达的。   师:是啊!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有意义的物象――意象?大家一起来找。   生:“猿”“渚”“沙”“鸟”“长江”“台”“霜鬓”“酒杯”……   师:我们把这些意象写在黑板上,看一看这些意象起了什么作用?(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引入景和情的关系)   板书设计: 登高   风(急) 落木 1 意象分析法   天(高) 长江 2 抓情景交融的词语   猿啸(哀) 霜鬓 3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鸟(飞回) 酒杯 (上述三点强调出一点写一点)   (高)台   生:这是作者在垂暮之年(“霜鬓”),深秋时节(“落木”),独自登上“高台”眺望,纵观山河,俯仰宇宙,慷慨悲歌(“猿啸”),抒发感慨,而且作者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凉之色,为下文抒发悲凉之情做铺垫。   师:非常好,同学们学会借助意象来分析诗歌内容了,而且语言的组织很美,同时也注意到了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悲凉萧条的景要烘托哀情。我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登到高处呢?抒发什么感慨呢?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来通过讨论总结出答案,第三组同学研讨一下尾联的作用,(给大家5分钟时间进行分组研讨,教师帮助答疑)   师:好了,时间到了,我们分别请三个组的代表同学陈述组内观点。   第一组总结:首先,从书下注释中可以看出这是在重阳节时写的一首诗,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其次,登到高处更方便遥望故乡,寄托思乡、思友之愁情。   师:的确如此。大家应该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此时的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加之好友李白高适相继辞世,自己年迈多病,登高怀远,所以那份伤感我们不难理解。原诗中有一个词交代了他飘泊在外的情况,谁发现了?(注意在诗文中词句的分析)   生:是“作客”。   师:对,“作客”看出他旅居异地,那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思乡思友之情也不觉突然。只有这么一种情感吗?请第二组代表做总结发言。   第二组总结:我们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除了思乡之情,还有壮志难酬的“悲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我们也在原诗中找到了根据。颈联中的“悲秋”的“悲”字,“秋”也不仅是自然的秋,更是诗人的人生之秋(暮年),“独登台”中的“独”字;另外还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自然流露。从“艰难苦恨繁霜鬃”中可见一斑。   师:等等,我们得把第三组同学的内容留出来。要不然太容易在这秋风萧索的季节触动他们的哀情了。但值得高度肯定的是,第二组同学又教给我们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词语,对准确把握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好了,请第三组同学给我们分析一下尾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