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贝克特的研究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贝克特的研究综述

中国贝克特的研究综述   摘要:贝克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朽于世界文学之林,对贝克特在中国的以下情况进行研究:贝克特在中国的译介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学界对贝克特的研究,贝克特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位大师,并以此展望今后我国贝克特译介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贝克特;中国;译介;研究;接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0)06-0185-05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在西方文坛极有影响力,他不仅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最杰出的继承者之一。1969年贝克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梳理一下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此期望中国对贝克特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下去。      一、中国对贝克特的译介      我国对贝克特的翻译和介绍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1963年第8期《前线》中的《戏剧艺术的堕落――谈法国‘反戏剧派’》,董衡巽简要介绍了贝克特和他的作品《等待戈多》的剧情和主题。1964年第9期的《世界知识》刊登了丁耀瓒的《西方世界的‘先锋派文艺’》,介绍了贝克特和他的《等待戈多》、《结局》和《克拉普的最后一卷录音带》三部作品的剧情和意义。同期作为内部刊物的《外国戏剧资料》于1964年第11期上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做了简单的剧情介绍。1965年7月由施咸荣翻译的《等待戈多》以“黄皮书”(内部参考资料)的形式出版。   由于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等待戈多》的主题思想被认为“是一种宣传死亡的颓废哲学,是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瓦解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死亡前夕的一个反映……而且还是对人类进步传统,对今天世界上的进步势力一种恶毒的诬蔑。”他的作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没落的产物”。贝克特以及其他的“先锋派”“极力追求手法上的标新立异,结果践踏了传统的艺术规律和准则,把艺术带到‘反艺术’的道路上去,使资产阶级的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也陷于死胡同。”“‘先锋派’是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精神日趋崩溃的一面镜子。”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连,表现为一切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政治成了评判任何文学作品的首要原则。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上述文章流露出来的鲜明的政治倾向,作者不可避免地要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立场出发,来阐释西方资本主义代表国家里盛行的荒诞文艺及其代表作家贝克特。所以,上世纪60年代,中国对贝克特和其他荒诞派作家采取的是批判式的评介。《等待戈多》虽有单行本的出版,但由于“黄皮书”的发行量小,所以对中国当时的文学影响不大。   十年文革,中国对贝克特的译介中止了。直到朱虹在1978年第2期的《世界文学》上发表《荒诞派戏剧述评》,介绍了“《等待戈多》与荒诞的含义”,“贝克特与荒诞的生存状态”等。1980年12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戏剧集》中收录了施咸荣所译《等待戈多》,1981年《当代外国文学》第2期上刊登了贝克特的《剧终》(冯汉津译)和《啊,美好的日子!》(夏莲,江帆译)。1982年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短篇小说选》收入了贝克特的一篇短篇小说《被逐者》(张灼祥译)。1983年8月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荒诞派戏剧选》收录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施咸荣译)和《哦,美好的日子!》(金志平译)。198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三册收录了《等待戈多》(施咸荣译),该剧前有施咸荣写的介绍,介绍了贝克特的生平、著作及他对文坛的贡献:该书第四册收有贝克特的小说《逐客自叙》(涂丽芳译)。因此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贝克特的译介达到了高潮。   进入上世纪90年代,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纷纷涌入中国,相比之下对贝克特的译介则有些差强人意。1992年第4期《国外文学》刊登了贝克特的剧作《最后一盘录音带》(舒笑梅译)。199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A?阿尔瓦雷斯的《贝克特》(赵月瑟译)。1995年8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卢永茂等著的《贝克特小说研究》中译有贝克特的《镇定剂》,《归宿》,《被逐者》。1995年10月长春出版社出版了传记《贝克特一荒诞文学大师》(焦洱,于晓丹著)。1998年12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发行了《诺贝尔文学奖金库》,其中第一卷简要介绍了贝克特的生平和创作,第三卷收入了《等待戈多》(施咸荣译)。1999年《今日先锋》第七期上一位译者重译了《镇定剂》。1999年1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普鲁斯特论》(沈睿,黄伟等译)收录了贝克特所写评论《普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