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穴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的应用概述.docVIP

下关穴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的应用概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下关穴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的应用概述

下关穴治疗疼痛性疾病临床的应用概述   作者简介: 王玲姝: 1977.1- ,女,汉族,河北省(籍贯),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的临床与循证研究【摘要】目的:概述下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刺灸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将以下关穴作为主要穴位刺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所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常用的刺灸方式和需获得的针感,为临床医生应用提供依据。结果:针刺方式有针刺、电针、穴位注射、隔姜灸、皮内针等多种形式;针感以酸胀感和电击感为主。结论:大部分作者认为深刺下关穴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由于纳入的文献大多缺乏严格的试验设计,所以认为深刺下关穴一定好于浅刺的论点尚显证据不足,需要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提供证据。   【关键词】 下关穴;三叉神经痛;刺灸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138-01   资金支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基金、哈尔滨市科委青年基金2012RFQXS503      下关穴名首见于《灵枢?本输》。关,为开阖之枢机,本穴与牙齿的开阖有关系,所以谓之“关”,又因为本穴在颧弓之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下关。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交会之穴。有激发经气、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刘瑾[1]经过人体解剖分析,发现下关穴的解剖结构比较复杂,由浅至深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依次为:皮肤、浅筋膜、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咬肌、颞骨颧突与下颌切迹之间隙、翼外肌。穴位上布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上颌动脉及分支的起始部;神经分布有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颞深神经、咬肌神经、下颌神经及分支。下关穴的传入神经元来自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中脑核;传出神经元来自三叉神经运动核和面神经核。邰浩清[2]认为下关穴正处在翼腭窝的位置, 而“翼腭窝”是连接脑和五官的桥梁和通路,其内在有很多重要的内脏神经节和神经, 如翼腭神经节、面神经的鼓索支等,对面部五官的生理功能调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刺激下关穴,直接或间接地针刺到翼腭窝内的神经和神经节,达到调整其功能的作用。   下关穴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常作为主穴之一。临床中最常见的是直刺使局部有酸胀感。除了这种针刺方法以外,施术者还常用不同的针具,采用不同的手法,刺入不同的深度,使之出现酸胀感、传导甚至触电样的放射性针感,传导的部位也以面颊、下颌为多见,来达到很好的止痛目的。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各医家采用不同的刺灸方法通过下关穴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经验,以便于今后医生有所借鉴。   1、针刺方式   在临床上,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刺灸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针刺[3]、电针[4][5]穴位注射[6][7][8]、隔姜灸[9]、皮内针[10]等。毫针刺法包括合谷刺[11]、齐刺[12]、芒针深刺[13][14]、透刺[15]等。这些针刺方法都在临床中起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2、针感    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手法不同,会对针感产生很大的差异。在临床报道中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有两种针感:酸胀感和电击感。   2.1 局部酸胀感   胡奋强[10]将麦粒型皮内针刺入下关穴,使患者有酸胀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3例患者中有31例疼痛消失,半年未复发。徐志凤[11]采用合谷刺的方法,在下关穴及其附近各刺入1针,深度为1寸,当出现酸麻胀感向面部放射后,针尖分别向迎香穴、地仓穴及丝竹空穴透刺。经过10次治疗,22例患者中有17例1年内未再复发。彭丽辉等[13]将芒针深刺入下关穴2.5~3寸,得气后平补平泻,出现酸胀感时留针,并与颊车、四白、合谷、太阳等穴配合治疗,其疗效好于下关穴浅刺组。   2.2 远端放射感   放射感,一般是刺中神经时才出现的感觉。经过临床的实践,各临床医生发现针刺的角度、深度和手法虽各有不同,但是都会出现放射感,一般以放射到面颊、上颌、舌等处为多见。   张学曾[16]将下关穴作为必刺穴位,针尖微向内上方,深刺1.5~2公分,使患者有触电样针感或似爆炸样放散性针感传至舌部或下颌等处,经过治疗,1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疼痛完全缓解,未再复发,并能恢复正常工作者有15例。   郑嘉泉等[5]却将针尖朝对侧乳突方向刺入30mm,也可使针感下传至口唇周围,好于卡马西平口服对照组。黄移生[17]采用同样的针刺方法,配合其他配穴和穴位注射、火针共同进行治疗,疗效好于针刺及穴位注射联合治疗组。周继荣[18]将针刺入主穴下关穴后,针尖以85度角向对侧乳突方向深刺2寸,采用紧提慢按手法,针感向下颌方向或四周扩散,经过治疗,32例患者中,疼痛发展完全消失,无自觉症状,三个月内未复发者有15例。   黄晓洁[19]将针灸针从患侧下关穴刺向对侧下关穴,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