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效果与父母介入子女电视收视行为-新闻学研究-政治大学.PDF

第三人效果与父母介入子女电视收视行为-新闻学研究-政治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人效果与父母介入子女电视收视行为-新闻学研究-政治大学.PDF

‧新聞學研究‧ 第一 ○一期 2009 年 10月 頁 279-310 研究紀要 第三人效果與父母介入子女電視收視行為 * 陳佳宜、王嵩音 投稿日期: 97 年 7月 24日;通過日期: 98 年 6月 23日。 * 作者陳佳宜為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研究生, e-mail: arena540@ 。 王嵩音為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e-mail: telsiw@.tw 。 ‧279 ‧ ‧新聞學研究‧ 第一 ○一期 2009 年 10月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問題在探討父母認知電視負面影響是否 出現第三人效果現象?若父母對電視負面影響子女與其他兒童 的情形產生認知差異時,又會和何種介入子女電視收視行為的 類型有關?本研究以台南市公立國小五、六年級普通班學生之 父母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證實父母在認知收看電視 對兒童的負面影響上,存在有第三人效果現象。研究結果也發 現第三人效果認知愈強的父母,愈傾向以「評價型」以及「無 目的型」的方式介入子女的電視收視行為。 關鍵詞 :電視負面影響、第三人效果、父母介入子女收視行為 ‧280 ‧ 第三人效果與父母介入子女電視收視行為 壹、前言 電視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傳播媒介。兒童也是收看電視的主 要觀眾。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06 年台灣地區兒童傳播傳調查」,結 果顯示國小兒童非假日平均一天收視時間,5 小時以上的收視比率從 2005 年的 12.8% 上升到 14.0% ,至於非假日的情況,收視高達5 小時 以上的兒童與 2005 年相比,上升了 4% 。綜合假日與非假日收視時間 來看,2006 年國小兒童每星期的平均收視時數為 17.3 小時,高過 2005 年的 17.0 小時(兒童福利聯盟,2005 、2006 )。 兒童既是電視的收視大戶,但直接針對兒童所設計的節目卻少之又 少。目前台灣有線電視一百多個頻道內,只有台灣的東森幼幼台、以及 富邦 momo 台,以及兩個國外的迪士尼頻道(Disney )和卡通頻道( Cartoon Network )。先天兒童頻道少,後天又缺乏各類多元的節目,兒 童沒有什麼選擇,只好拼命看卡通和偶像劇,顯示兒童不僅超看過長的 電視,收看的電視內容還呈現超齡的情況(戴安瑋,2006/12/20 )。 當兒童收看超齡的節目時,可能因為不適合他們,而對兒童身心造 成許多影響。兒童由於生理、認知、情感、價值、道德與社會各方面的 發展皆處於重要的時期,很容易受到電視的傷害(Door, 1986 )。面對 這樣的媒體內容,目前並沒有辦法產生立即性的防治方法來降低媒體呈 現煽色腥的內容,因此除了從學校教育層面來加強相關的媒體素養、強 化兒童詮釋、判斷電視內容的能力之外,父母作為媒體內容第一道守門 人角色的觀念也相當受到重視。對於父母來說,直接對子女的保護似乎 是一種最可靠的方式(Tsfati, Ribak, Cohen, 2005 ),因此學者建議父 母應該直接負起督導家中未成年兒童觀看行為的責任(Bybee, Robinson, ‧281 ‧ ‧新聞學研究‧ 第一 ○一期 2009 年 10月 Turow, 1982 )。所謂「父母介入子女電視收視行為」(parental mediation of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指的是父母針對子女的收視行為所做的 相關控制、管理行為,包括限制兒童觀賞某一內容的節目、限制兒童收 看電視的時

文档评论(0)

sunguo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