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大未来-RSWiki.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作大未来-RSWiki

佳佳的讀書報告 商周 982期 日本狂銷120萬冊的教育書 工作大未來 心得: * * 這本書,在日本熱賣逾120萬冊。它一上市,20天內就賣出13萬冊,發行至今,銷售量是日本教育類書籍有史以來的前三名。 超過七千所的日本中學團購此書做為重要參考書,連地方警察局、監獄都購買此書,給打架滋事、飆車、偷竊等,那些對未來無所適從的年輕人。 在網路上,每日上網討論此書的流量逾千人次,出版社因此雇用專人在網站上,處理讀者層出不窮的問題。 這是與村上春樹齊名,日本暢銷作家村上龍的最新著作:《工作大未來——從十三歲開始迎向世界》(編按:日文書名為《十三歲的Hello Work》)。 這本書介紹了514種職業,雖然只是一部工作大百科,卻讓人們開啟了對工作的想像力。也因此,這本原來設定要給兒童與家長看的書,19至29歲的讀者竟然也多達33萬人,比率高達27.4%。 該何去何從? 對未來缺乏明確目標 八個應屆畢業生 一個選擇延畢 暢銷的背後,來自書中第一個主張:「世界上只分成兩種人,從事自己喜歡且適合自己工作並藉此生活的人,以及不是那樣過活的人。」村上龍說,如果一定要以某種方式獲得生活上必要的金錢和充實感,與其心不甘情不願的從事自己討厭的事,倒不如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事。 這強而有力的主張,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成人轉業風潮。今年三月,這股風潮也吹向台灣,台灣網路作家阿潼也架設了一個名為「hello work 哈工作」的網站,首頁上標著「站在世界的入口,我們該何去何從?」引發踴躍討論。 從日本到台灣,都點出了現代成人對未來的無力感。隨著全球化的激烈競爭,社會結構產生劇烈變動,「大公司、好學校通往好工作」的梯子消失了! 過去,往大家都認同的地方鑽,不止讓這個世界的某處太擁擠,也不再是聰明之道。然而,梯子在哪裡?該往何處去? 黃金十年: 十三歲起探索興趣 出社會前就該知道 自己想做什麼 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台灣每八個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有一個選擇延後畢業,比例較八年前增加近一倍。104人力銀行去年所做的調查也發現:72%的上班族不滿意目前工作。這兩個數字背後的原因都直指:人們對工作「沒有明確目標」。 村上龍提出解決方案,也是第二個重要主張,對象是13歲以上的兒童與家長們,他說:「年輕人在出社會之前,就應該、也能夠找到自己真正想從事的工作。」而且,要從13歲開始,就發掘自己的興趣。 為什麼是13歲?在心理學理論上,13歲,屬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第四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形式運算階段」。在此階段前,兒童會大量接觸事物,對很多事情都有好奇,但進入這個階段後,孩子才能運用邏輯與抽象思維能力,判斷出自己的興趣何在。 村上龍並認為,好奇心,是人類發展最重要的武器,一旦消失,就等於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量。 事實上,每個人生下來都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不幸的是,在教育或社會化過程中,不斷的被成人世界充滿的妥協與庸俗給抹殺掉了。 尤其在亞洲,13歲,甚至更早開始,孩子被迫埋首於補習班的書籍中,等到考上大學,頭一抬起來,才發覺自己連喜歡什麼都不知道。一進入職場,好奇心更被工作壓力一點一滴的消磨殆盡。 因此,13歲到22歲這時期,孩子既有旺盛的好奇心,也有邏輯思考能力,又沒有社會壓力,可謂孩子探索興趣的黃金十年。 全球性趨勢: 英國鼓勵十四歲學技藝 德國近七成國中畢業生 選技術教育 加拿大溫哥華,來自台灣、曾任軟體工程師的張孝誠,正到學校接四個孩子放學,他們從八歲到十四歲不等。 這個暑假,張孝誠帶著孩子們使用學校發給的各式票券,去游泳、溜冰、打保齡球,只為了探索自我。加拿大的教育理念是,發覺孩子的興趣,比學會算數、語文等謀生技能更為優先而重要。譬如:他就發現大女兒Becca雖然動作慢,卻對鋼琴、素描等藝術創造極有興趣;大兒子Allan,雖然12個科目的學校成績都拿B,但他專注於下棋,數學總能得A,加上個性木訥,未來可能比較適合技術研發的工作。 不只加拿大,在德國,父母也協助孩子提早發現能力與興趣。因為他們在國中畢業後,也就是15歲至16歲期間,有近七成選擇技術教育,孩子只有一、兩天在學校,其他時間則進入公司或政府機構實習當學徒。 在英國,其教育主管機關不但更名為「教育與技術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該部更在2005年提出「14~19:教育與技能」白皮書,倡導14歲的孩子就可以開始學徒般的技藝訓練,為了協助孩子,政府提供校外的機構或技專校院等,讓孩子有機會確立自己的職業性向,同時輔以高品質的指導和建言。 這種學校與就業結合的政策,類似台灣的「最後一哩」(last mile)的設計。不同的是,台灣畢業即就業的「最後一哩」政策的適用對象是大學生,但英國卻是14歲的孩子,而且職業的種類相當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