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泰语童谣共同特性比较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泰语童谣共同特性比较的研究

壮泰语童谣共同特性比较的研究   【摘 要】壮、泰语童谣都表现出趣味性、灵动性、民族性、开放性等共同特性。通过对这些共同特性的阐释和比较,分析壮、泰语童谣在内容、形式、内涵、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既有利于促进壮、泰民族民间文化的相互理解、交流与互动,也有利于构建中泰双边和谐的文化生态。   【关键词】壮语童谣;泰语童谣;共同特性   【作 者】覃丹,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西百色,533099   【中图分类号】I106.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8)02-0152-008   《辞海》童谣解释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1 ]5071,简而言之,“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童谣隶属于民间文学,是民间文学中一枝古老而绚烂的花朵把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童谣便已经产生了,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唱于山野民众之间,因此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即使是没有书面文字的民族)都有着大量的童谣。壮、泰民族也不例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多彩的童谣,如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绕口令和谜语歌等,并都表现出趣味性、灵动性、民族性、开放性等特性。   一、内容的趣味性   梁启超曾说过:“文学的本质和作用,最主要的就是‘趣味’。” [2 ]4927对于童谣来说尤其如此。童谣的听赏者是儿童,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作品没有趣味性,他们一般不愿意接受,因此可以说“趣味”是童谣艺术中所体现的一种本质特征,是决定其存在特殊性和必要性的重要?l件。   童谣的“趣味性”在于其自然地融进能够引发儿童愉悦感受、激起儿童更丰富的意义思考和审美联想的内容,例如壮语童谣《逗月歌》:   月弯弯,妈织布,叔烧水,孙子去打柴,小孩哭吃灶上粥。①   泰语童谣《月亮》:   (大意:月亮啊月亮,女人舂米,老人赶鸡,大人拉琴,小牛脖子上铃铛叮当响。②)   这两首童谣无论是内容还是格式都非常的相似,显而易见它们是“同源”。两首童谣都以“月亮”起兴,壮语以“织布、烧水、打柴、灶”等元素,泰语以“舂米、赶鸡、拉琴、小牛”等元素,描述了壮、泰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普遍生活场景,这样的生活质朴而不乏诗意,对儿童来说既熟悉又亲切,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熟悉的事物更能吸引人,也更能唤起人的美好感觉,也就意味着它们更容易激发儿童的情趣,因此壮、泰语中有很多这类充满乡土生活趣味的童谣。   由于儿童的认知特点,他们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尤其是活蹦乱跳的动物尤为感兴趣,因此壮、泰语中还有许多关于动物的童谣,而这些动物往往被拟人化,形象而诙谐,令人忍俊不禁,例如泰语童谣《香猫》:   (大意:香猫啊,花纹黑白相间,悄悄偷看,想偷吃宝宝的菠萝,嘴巴被粘住了,胡须被胶汁缠住了,想偷吃宝宝的菠萝,却被蠓给叮了。)   童谣把一只馋猫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香猫“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不仅引起了儿童丰富的想象,让儿童在想象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歌谣更具趣味性,更具童真娱乐性。壮语童谣《月亮弯》中也有猫的描写:   月亮,像牛角,若把犁。杀鸡吃腿,?ü烦酝贰3圆煌辏?拿进仓去收,拿上楼去锁。收又没收好,锁也保不住,猫儿拖去了。①   这首童谣反映出了壮族农家的生活状况,最后对吃不完的食物的处理,“拿进仓去收,拿上楼去锁。收又没收好,锁也保不住,猫儿拖去了”,也生动有趣地描写出了猫儿偷食的样子。“猫爱偷吃”这种壮、泰民族共有的看法也就此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   壮、泰语童谣里,不仅生活中的场景、大自然中的事物被表达得童趣盎然,那些教育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童谣也会采用夸张、讽刺等各种手法,使理论上原本缺乏儿童本色的教育类童谣也生动活泼,契合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例如壮语童谣《自吃自生疮》:   自吃自生疮,死了无人扛,猫儿打锣钗,狗儿拖下江,拖到陷井里,蚂蟥叮他肚脐疮。[4 ]468   壮族人一向强调大家庭成员之间要坦荡相处,那些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吃好过好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这首童谣以调侃的语气讽刺他们没有好下场。再如泰语童谣 ■《橘子树》:   (大意:橘子树啊,黄橘树,坐下来,给我磕三个头,认识几个字母呢,也好意思夸耀你自己,给我磕三个头,我来教你认字。)   在泰国社会,男人没有文化知识是没有地位的,而且泰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强调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 [5 ]142这首童谣讽刺了没文化却爱夸耀的人,语气幽默风趣,旨在教育儿童要好好学习,同时也要谦虚做人。   二、形式的灵动性   儿童生性活泼,不喜欢呆板枯燥,因此童谣不仅在内容上要富于趣味,而且在形式上也要灵活多变。当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