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的策略 让词语“活”起来.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巧用的策略 让词语“活”起来

巧用的策略 让词语“活”起来   摘 要:词语是相伴于文本而出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字词,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品读关键词语,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笔者就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一点策略,谈谈如何进行第二学段词语理解的多元化教学。   关键词:词语教学;课堂反思;多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22-01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可见,词语是相伴于文本而出现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生长点。学生学习生字词,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品读关键词语,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下面就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三上册教材时,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一点策略,谈谈如何进行第二学段词语理解的多元化教学。   一、以文解词,互为照应   【片断1】   师:“奚落”是什么意思呢?   生:嘲讽,讽刺,用言语讥笑别人。   师:铁罐究竟说了哪些奚落陶罐的话呢?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完,师再问“喜欢铁罐的同学”,你现在喜欢谁?生回答“陶罐”。   师:为什么喜欢铁罐的你,改变了看法?   生:我以为“奚落”是个好词,原来是个不好的词儿,铁罐子骄傲、看不起人,还想把陶罐撞碎,我不喜欢它了。   师:能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吗?   (生大声读,读得声情并茂)   【反思】   文中“奚落”一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讲述“奚落”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阅读2-9自然段陶罐与铁罐之间的对话,边读边用直线画出铁罐对陶罐说的话。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不必讲解太多,孩子们已经对铁罐的傲慢无礼了然于心。我不失时机地追问:“通过朗读铁罐对陶罐说的话,你认为‘奚落’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很自然地说出“奚落”就是看不起别人,嘲笑别人的意思。   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该引导学生先找到相关语句,接着自然引出词语,使学生感受到词语和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词语融入句子,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句子谈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词语被赋予了温度,不仅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做到了词文结合,融会贯通。   二、替换类比,品味把玩   【片断2】   师:(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拿起斧到山坡上去,把树木一棵棵砍下来。”读读这一句,你发现了什么?   生:(大声朗读)我发现课文中的“拎”换成了“拿”。   师:还能替换成其他词语吗?   生:拿、提、举   师:现在用你们说的这些词语替换进去读读。有什么感觉?   生1:“举”比“拎”费力气。   生2:“拿”的速度比“拎”要慢一点。   师:说得真好!你从词语的替换和比较中品出了味道,感受到了“拎”这个词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和蕴藏着的情感。以后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可以多用这种方法,一对比,味道就出来了。   【反思】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学生汇报后用投影出示重点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问学生:“你从这句中读懂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我知道了人们随意地砍树,没有限制。”在学生对这句有了整体感知后,我又追问道:“你从这句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砍树没有限制?”学生很快找到了“一棵一棵”、两个“谁”等词语。可是没有学生对“拎”字提出自己的看法。于是,我给了学生一把梯子,出示了一个句子。学生在这个句子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不同之处,问题也随即归结到对动词“拎”的品读上。通过替换和对比,学生发现了“拎”字的妙处,读懂了“拎”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激起了他们对小村庄的人乱砍滥伐行为的愤怒。既解决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也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了词语的情感色彩,还在教学中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让学生感受了语文的魅力。   三、唤醒想象,叩击心门   【片断3】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燕子要飞多长的路吗?你们看——(出示燕子迁徙视频)你们知道燕子们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吗?   生1:燕子们飞过了田野。   生2:飞过了高山。   生3:飞过了大海。   生4:飞过了……   师: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燕子们飞过了高山,越过了大海,经过了很多地方,课文里用了一个词语来表示。   生:“跋山涉水”。   【反思】   在孩子们眼中,感性世界永远是鲜活,富有诗意的,没有具象化的沟通和照亮。在教学“长途跋涉”时,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