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2011年高考语文《〈论语〉选读》复习指导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 10课必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 5课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2009年浙江卷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1)举一反三??? (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一、为政以德 二、成语解释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绕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 ③开柙出虎: ④既来之,则安之: ⑤分崩离析: ⑥大动干戈: ⑦祸起萧墙: ⑧鸣鼓而攻之: 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 ⑩化若偃草: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内容理解1.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孔子的理由有三:第一、从历史上讲,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第二、从地理上讲,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从政治地位上讲的,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 孔子的时代,天下已呈礼乐崩坏之象。当时周天子实际上只控制着自己的都城。而诸侯国君、大夫们一个个扩张自己的势力,国君变成了傀儡。如鲁国在鲁襄公十一年由三桓“三分公室”: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贵族将鲁国一分为三,各占其一。后来,随着季氏家势的强大,又四分公室,季氏独得其二,季氏又做鲁国的卿相,拥有鲁国的实权。 ??(1)治国应以“德”为重。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它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如果执法者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 ???(2)治国应以“法治”为重。因为“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阅读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题目: 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B、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C、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D、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 E、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 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二、克己复礼 一、复习要点 1.背诵12.1、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4、理解本章节的内容:孔子的礼治主张。 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二、成语解释 ?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