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线和弯月面区最大蒸发热流密度+.PDF

接触线和弯月面区最大蒸发热流密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接触线和弯月面区最大蒸发热流密度+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传热传质学 2003年学术会议 编号:03318l 接触线和弯月面区最大蒸发热流密度+ 赵耀华“姬朝珥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本文计算了等壁面温度条件下接触线和弯月面区域的蒸发热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预测的蒸 发热流密度比通常过热度及成核点密度情况下的实际临界热流密度的30%还要小.这说明,基于所谓 三相接触线及静态微液层(弯月面)模型所得的蒸发换热无法解释充分发展核态池沸腾内很高的平均热 流密度及临界热流密度,而必须用动态的微徽液模型来研究充分发展核沸腾换热. 关键词:三相接触线;临界热流密度;弯月面;微液层:沸腾换热 1引言 近年来,汽一液一固三相接触线及弯月面区域的蒸发换热的概念十分流行。除了用于 揭示微液膜的基本的相变过程及其传熟机理,近来很多学者也用稳定的汽一液一固三相接 触线及弯月面的蒸发模型来解释包括l临界热流密度(CHF)在内的沸腾换热的机理。然而, 由于三相接触线附近的弯月面(微液层)面积极其微小(往往只有1微米左右的尺度[11), 尽管其局部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可以很高,与实际的整体热负荷对应的平均热流密度究 竟能够达到多高,尤其对在壁面过热度较大时的平均热流密度,目前还没有任何研究者 给出具体结果。 本文将对稳定的三相接触线及弯月面附近的最大局部蒸发热流密度进行理论研究。 并在通常的沸腾换热条件下,即通常的的壁面过热度及沸腾气泡密度下的计算出平均壁 面热流密度。据此判断包括临界热流密度(CHF)在内的沸腾换热机理,并对现在的沸腾 的换热模型给出评价。 2静态微液层(弯月面)内的蒸发热流密度 图1显示的是两种可能的静态固一液接触结构。第一种是无弯月面的垂直汽柱,对 应于著名的Ka仕。的厚液层蒸干模型嗍.第二种是带有弯月面的稳定的汽一液一固构造, 广泛存在于毛细微槽内。最近不少学者试图用于对Zuber的水力学不稳定模型的发展和 完善,即解释Zubcr理论中没有涉及到的近壁面传热机理。这两种结构从动力学和传热 学的角度看都是可能的。 作者曾在以前的工作【8】中对图1(a)的结构进行过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等温面以及 考虑固体面的复合传热情况下(即局部温度变化的情形),无弯月面时三相接触线附近的 换热能力只及CHF通常值的5%.20%。 图Kb)显示了汽柱下的静态微液层(弯月面),用于水力学不稳定模型和厚液层蒸干 模型中以解释其近壁面换热机理14j。文献【4】论述了稳定的弯月面存在的可能性,并得到 了局部热流密度,但没有考虑在通常的过热度、气泡密度及空隙率下可能的最大平均热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项目 流密度,因而,无法判断该模型能否解释局部热流密度下沸腾换热的机理。本文将对图 l(b)所示的固定微液层结构模型进行研究,预测等壁面温度情况下不同过热度及不同空 隙率时的平均热流密度。 汽·液界面的力平衡式可写为: 厂, 1、 (1) 岛谚一研谚=pf—Pv+盯.1土+土I—Pig(8一以)一助 \rl r2/ 其中,Pd为脱离压力,Pd=一A/83。 局部热流密度为: %=冬-(%一1) (2) 界面蒸发热流密度由下式给出: 铲。。(击]1/2{铬幅吲+瓷.(pt-pO}¨。, 微液层质量和能量平衡关系式为: 向‰盖(2确矿)一2碍gc (4) 由控制微液层内液体流动的动量方程,可求得液体速度 所鲁=警 ㈣ 由以上各式,可得如下方程: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