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宁县桃褐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docVIP

浙江景宁县桃褐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景宁县桃褐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

浙江景宁县桃褐腐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   [摘要] 介绍了桃褐腐病危害症状、发病规律、侵染循环、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为景宁县桃褐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桃褐腐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浙江景宁      桃褐腐病(Sclerotinia#8239; laxa)又名灰霉病、灰腐病、灰星病等,是桃树的重要病害之一,全国各地桃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干燥冷凉的北方发病相对较轻,南方温暖潮湿的气候发病重。尤其是2008~2009年浙江景宁县澄照乡金丘村基地调查,桃果子的发病率在45%~75%以上,严重的高达85%,造成防治时既花成本又无效果,得不偿失。桃褐腐病除桃外,还能危害李、杏、樱桃等果树。笔者通过几年来的田间观察与防治,初步掌握了桃的褐腐病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初步调查研究的结果。   一、危害症状   该病菌主要危害果实,其次是花、叶和新梢。幼果发病初期,果顶尖干枯,呈黑色小斑点,后来病斑木质化,表面龟裂,严重时病果变褐、腐烂,最后成僵果干枯挂在树上,经年不落。僵果是一个大的假菌核。果实的症状大多出现于生长后期,采收前病果初期呈现褐色、圆形小病斑、尔后病斑扩展很快,并露出灰色,粉状小球,形似孢子状,呈同心轮纹排列,病果大部份或全部腐烂。开花期感病的花表现为萎凋,花朵成喇叭状,无力张开,花瓣顶部变褐,花柱肿大畸形、病花最后变干呈木乃伊状附着于桃枝上,花期断断续续长达20~30d,严重的花芽松散干枯。天气潮湿时,表面丛生灰霉。叶处受害一般自嫩叶叶尖或边缘开始,逐渐扩至全叶,病部变褐萎垂,似霜害,天气潮湿时能长出灰色霉层。新梢发病,一般由病花或病叶上的病菌菌丝,通过花梗、叶柄延伸到枝梢引起发病。病斑长圆形略凹陷,灰褐色,边缘紫褐色,当病斑扩展环割一周时,上部枝梢枯死。病斑上也能长出灰色霉层。褐腐病除在果园发生外,采后在运输、贮藏期间均有发生,给桃果造成较大损失。   二、发病规律   褐腐病又名菌核病,病原菌是链盘菌[Monilinia#8239; fruc-ticola(Winter)Honey]。病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种。无性阶段为丛梗胞菌。病菌形成假菌核、子囊盘、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病果落地后,全果变黑呈革质化。病菌可藏于土中,春天形成子囊盘,初为棍棒状,后成漏斗形。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僵果或枝梢病部越冬。第二年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经风、雨昆虫传播,引起初次侵染。病菌由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组织。菌丝在10~30℃时生长良好,适温为25℃。桃树开花期及幼果期如遇低温多雨,果实成熟期又逢温暖、阴雨、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发病严重。前期低温潮湿容易引起花腐,后期温暖、多雨、多雾则易引起果腐。虫伤常给病菌造成侵入的机会。树势衰弱,管理不善和地势低洼或枝叶过于茂密,通风透光较差的果园,发病都较重。果实贮运中如遇高温高湿,则有利于病害发展。凡成熟后质地柔嫩、汁多、味甜、皮薄的品种如蜜桃较易感病。   三、侵染循环   #8239;据田间观察,褐腐病菌丝在10~30℃时生长良好,适温为25℃。菌核萌芽温度为0~15℃,形成温度15~20℃,成熟温度为20~30℃。子囊盘成熟为10~15℃。病原菌主要靠风雨传播,高湿是病菌蔓延的有利条件。   据田间观察褐腐病1年有5个循环流行期。第1个在桃花芽破口期,侵染多发生于初花至落花期。花瓣、花萼和柱头及花器官均可被侵染。第2个在4月15~30日幼果至硬核期,病菌一般从病花蔓延到结果枝,形成病斑,遇春雨湿度适合,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又成为今后的重复侵染源。第3个在5月25~6月25日为采果前后期,病菌有潜伏现象,等到果实成熟时才发病。遇夏季梅雨季节,温湿度切合果实发病,这时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受影响较大,果实发病适温为20~25℃,湿度达80%以上及山区、沿河、湖的多雾。第4个采后至销售贮运期。采收前由于孢子附着于桃果表面,采后果实呼吸强度增强,加之包装物通风限制,湿度加大,因此在采后至贮运期24小时果实均可发病。第5个在七至八月连续台风出现的秋雨连绵高湿期,也有助于病害发生,此期多为中晚熟品种受危害。   四、防治措施   1.清结桃园环境卫生。做好桃园环境卫生是减少褐腐病病源指数的一项重要工作。冬季清扫落叶,收集病果、病枝集中烧毁,幼果期、果实生长期发现,及时采摘深埋或烧毁。老栽培区应实行轮作,建立桃园应由低往高发展,由下至上建园,可减轻褐腐病菌顺水流蔓延污染发病。   2.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雨季注意排积水。科学修剪,保持树体通风透光。合理负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加强害虫防治(特别是蚜虫、蚧壳虫、小绿叶蝉、蝽象等),减少伤口,减少果实等的感病机会。有条件的果园,可在5月上中旬进行果实套袋;同时做好防治虫害,选用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