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的疗效观察
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 方法 2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 = 109)和对照组(n = 109),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1 g,每日两次,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有效率为75.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结论 应用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 磷酸肌酸;脑循环治疗仪;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2-0157-02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患者有大部分不同水平损失劳动能力,甚至重残,而脑梗死特效治疗溶栓治疗有严格适应证及时间窗限制,仅有极少数患者可以接受这种特效治疗,因此积极探索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有效方法有重要意义。磷酸肌酸能对缺血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1],而神经调控又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流调节的重要部分[2]。我科采用磷酸肌酸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8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8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均在发病48 h内入院,首次发病,经头颅CT或MR排除颅内出血,经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证实,无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无严重心脏病或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颅内支架植入者,无精神类疾病及痴呆者。将上述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9例。治疗组患者,男51例,女58例,年龄41~81岁,平均(63.2±10.5)岁;对照组患者,男48例,女61例,年龄43~80岁,平均(62.1±8.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原则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调脂、处理并发症和基础疾病及神经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磷酸肌酸钠1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内滴完,每日2次,同时给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每日1次,脑循环治疗仪采用上海仁和CVFT-011M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选用自动模式,治疗强度80,肢体/脑部的强度比率2,治疗频率120,治疗时间30 min,两组均以治疗14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于入院时及治疗14 d各评分1次,根椐评分来评定临床疗效。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或加重者。能取得进步及以上的疗效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两组间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之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改善,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有效率为75.2%,两组治疗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2。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利用药物扩张血管来改善脑缺血时,由于正常脑血管发生扩张,而梗死部位脑血管对扩张血管药物敏感性降低,出现正常脑组织盗血,反而加重病灶区缺血。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是一种通过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合成脑电仿真低频生物电流的仪器,主要通过刺激小脑顶核区(FN)来启动颅脑固有神经保护机制,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加速修复脑损伤。脑梗死时应激反应引起全身血管内皮细胞生成血管内皮素(ET)增加,而ET是一种具有强烈缩血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