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的对策.docVIP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的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的对策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防治的对策   摘要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分析土地石漠化成因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石漠化;现状;成因;影响因素;防治对策;粤北岩溶山区   中图分类号 S157.1;X1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5-0349-02      粤北岩溶山区是我国西南岩溶区的东延部分,行政区划包括清远市的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清新县北部、连南县东部,韶关市的乳源县、曲江县、翁源县、乐昌市、仁化县南部、始兴县西南部、新丰县西北部,总面积20 576 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1.57%[1],石漠化面积68 625.2 hm2,占全省的84.4%。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粤北岩溶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仍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土地石漠化现状      根据广东省林业部门的遥感调查,粤北岩溶山区现有石漠化面积68 625.2 hm2,主要分布于韶关市的武江区、曲江县、仁化县、翁源县、新丰县、乐昌市和清远市的阳山县、连南县、清新县、英德市、连州市,其中韶关市石漠化面积42 303.8 hm2,占总面积的61.64%,清远市石漠化面积26 321.4 hm2,占总面积的38.36%。按照基岩裸露率、植被与土被的综合覆盖率和坡度3个主要指标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社会经济因素,可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划分为极重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4个等级,其中,极重度石漠化面积440.1 hm2,占石漠化面积的0.64%;重度石漠化面积24 186.5 hm2,占石漠化面积的35.24%;中度石漠化面积29 887.1 hm2,占石漠化面积的43.56%(表1)。      2土地石漠化成因      2.1分布广泛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   粤北岩溶山区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的中部,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多次和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最终塑造了本区现代地壳的轮廓,并导致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出露面积达46.38%。由于碳酸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在降雨等诱发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体整体滑动而使基岩裸露,石漠化也随之发生。   2.2特定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石漠化的基本条件   一是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土壤侵蚀强烈。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地表崎岖破碎,区域内不仅山地面积大,而且坡面陡峭,沟壑纵横,多乱石缝地和石旮旯地,地表平均坡度达18.38°,其中25°的陡坡地占总面积的35.3%,15~25°的坡地占36.2%,两者合计占71.5%[2],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决定了系统内水土资源易流失,降低了生态系统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在人类活动的激发下,水土流失加剧,促进了石漠化的形成。二是水文气候条件多变,水热资源不匹配。粤北岩溶山区地处亚热带北缘,年平均气温20.1~21.9 ℃,≥10 ℃积温5 960~7 000 ℃,年平均降水量1 286~2 590 mm[3],但降雨的年内分配不均,月际变化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加上当地土层浅薄,土壤贮水能力低,岩溶区入渗系数大,地下水水位变幅可达数十米,即使在多雨的生长季节,也常出现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燥期,形成岩溶性干旱气候。水热资源不匹配不利于植被生长,而且一旦植被破坏,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营力,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加速石漠化的进程。      3主要影响因素      3.1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   长期以来,由于受多子多福等观念的影响,人口增长率长期居高不下,以石漠化分布的典型区域英德、阳山、乳源、连州4个县(市)为例,近 50 年来人口总数从1955年的99.9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29.03万人,2009年农业人口达187.79万人,占总人口的81.99%。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时有发生,从而使山地、丘陵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陡坡耕地数量不断增加,坡地的耕地化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最终导致基岩裸露,形成石漠化。   3.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主要表现为陡坡耕种和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据统计,粤北岩溶山区大于25°的陡坡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7.3%,占旱耕地总面积的40.5%,其中大于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