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摘要:对现有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进行了综述,对结构损伤识别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根据其特点指出了其适用环境和优缺点,最后,对今后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以促进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损伤程度;损伤位置;损伤识别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结构在服役期间一般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损伤,即突发损伤和累积损伤。突发损伤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结构损伤,使损伤在短期内达到或超过一定限值,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累积损伤是指结构在长期服役期间由于疲劳、环境腐蚀、材料老化等因素引起的结构损伤,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破坏。累积损伤是由微小的损伤裂缝引起的,具有缓慢积累的性质,而结构中的微小裂缝通常用肉眼或观测仪器观测不到,这种潜在的缺陷危险性更大,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损伤和安全事故[1]。
因此如何通过一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结构进行检测与评估,以确定结构是否有损伤存在,进而判别损伤的位置和程度,以及结构的现状、使用功能和变化趋势等,是很多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1结构损伤诊断的研究现状
1.1结构损伤诊断的目标
由于缺陷与损伤是不可避免的,结构的损伤诊断便伴随着结构物的诞生而产生。1993年Rytter定义了结构损伤诊断目标的4个阶段:①确定结构存在损伤;②确定损伤的几何位置;③定量确定损伤的严重程度;④预测结构的剩余使用寿命[2]。损伤诊断的理想方法应能够很好地完成以上4个阶段的目标,且尽可能不依赖于使用者的工程判断和结构的分析模型,对引起结构线性和非线性行为的损伤都能适用。对于复杂结构的定量整体损伤评估,结合试验模态分析技术的动力损伤诊断是一种目前公认的很有发展前途的方法集合了系统识别、振动理论、信号分析、传感器等跨学科技术,成为目前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实际上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动力学方法进行结构损伤诊断的成功运用:测试时励与响应的考虑、信号的处理、计算模型的选择、识别算法的可行性、不确定信息的统计规律等。目前动力学损伤诊断研究可以认为集中于诊断方法及测试信息两大方面。
1. 2结构损伤诊断的方法
1.2.1传统检测方法
传统检测方法有外观检查(如裂缝、变形、局部破损)、无损检测(如超声波、声发射、X-射线等)及抽样调查等多用于材料特性以及局部缺陷的测试,需要事先知道损伤的大致部分且损伤部位可以接近,检查结果多依赖于检查者的经验及主观判断,不能从整体上定量把握结构性能,最大不足是要求预先知道发生损伤的区域,并且要求能够触及检测区域,而对于人力不能到达的区域是无能为力的。
1. 2. 2静力试验方法
静力试验方法是通过给结构施加静力荷载,建立静力平衡方程,根据实测结果(静力响应等)得到静力参数(结构刚度、位移、应变、材料参数如弹性模量、惯性矩等)。在单元层次上,利用上述参数的残差分析来识别损伤[3]。静力试验方法是获取结构信息的一种比较稳健的测试手段,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由于静力实验的设备笨重、实验时间长、工作量大,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还有可能对结构造成新的损伤。而且静力实验多为破坏性实验,只能抽样检测,不可能对所有的结构构件进行检测,所以不能完全反映结构整体的损伤情况。由于结构损伤分布的随机性,用静力检测难免发生漏检,对结构的安全造成隐患。
1.2.3动力学损伤诊断方法
动力学损伤诊断的基本原理是结构的动力特性参数(固有频率、振型、阻尼比)与结构的物理参数(刚度、质量以及材料的本构特征)存在对应关系。结构损伤时物理参数的变化,必将引起动力参数的变化。因此可通过动力测试来捕捉结构静动力参数的变化,从而进行结构损伤诊断。
现根据是否应用结构模型、是否进行反演计算等特点分类论述结构动力学损伤诊断方法。
1.2.3.1无模型的识别方法
用于损伤识别的特征量与结构模型无关,直接由振动响应的时程和响应的谱分析得到,多用于机械领域。1994年Samman提出了基于频响函数(FRF)的波形识别指标WCC (WaveformChain Code)、ATM (Adaptive Temp lateMethods)、SAC (Signature Assurance Criteria)。1998年秦权等把该方法应用于香港青马大桥的损伤识别,指出WCC和ATM识别损伤的能力优于SAC,但是它们都不能识别损伤的位置。
1.2.3.2基于模型的无反演损伤指标定位方法
这种方法是基于动力参数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直接由试验模型分析得到的模型参数或组合变换形成一个损伤识别指标,通过损伤前(基准参数)、后指标的变化来判断损伤的存在、位置和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