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内经情志理论及其临床的应用
论内经情志理论及其临床的应用
摘要:情志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从生理、病理、治疗、养生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情志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构建了中医学相对完善的情志理论体系,是后世情志理论发展的基石。深入探讨《内经》中的情志理论及其调理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黄帝内经;情志理论;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2.025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2-0113-03
Discussion on Emotion Theory in Huangdi Neijing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LI Cui-juan1, GONG Zhen-dong1, LU Ying2
1. 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Emo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CM theory. Huangdi Neijing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emotion theor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ology, pathology, treatment, and health preserving, and constructs relatively complete emotion theory system of TCM, which becomes the found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motion theory for later generations. Deep discussion on emotion theory and adjusting methods in Huangdi Neijing is not only with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with high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s.
Keywords: Huangdi Neijing; emotion theory; clinical application
情志理?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对有关情志产生的机理、情志与脏腑的关系、情志致病的规律、调理情志的方法及情志调节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等有较系统阐述,构建了中医学独特的相对完善的情志理论体系,为后世情志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兹对《内经》情志理论及其应用做一简要梳理。
1 情志生理观
情志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属人类正常情感活动。《内经》认为,情志活动的产生与五脏精气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即情志是五脏生理功能的表达方式之一,产生于五脏的气化过程中。关于其具体机理,《素问?宣明五气篇》云:“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认为人体受到外界事物刺激后,在心神主宰和支配下,内脏的精气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不同性质的外界刺激作用于人体后,精气在体内各脏腑的分布状态是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相应的不同情感活动。若五脏精气充盛,功能协调,则精神充沛,思维快捷,反应灵敏,言语流利,情志活动处于正常范围,既无亢奋,也无抑郁;反之,正常的心理变化和精神情志活动也有利于营卫通利,脏腑功能协调,对人体防御外邪、保持健康大有益处,故《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2 情志病理观
《内经》认为,情志既是人类正常的情感活动,也是五脏功能失常而发生病理性变化时的表现,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一方面,人体由于脏腑的精气阴阳失常可引起情感异常的病理性表现。如《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常是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所表现的情感异常症状进行脏腑定位诊断的依据。另一方面,情志过极又是影响气血运行,破坏人体健康,导致内脏发病的主要原因。其致病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直接伤及内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