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歌传承的现状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赫哲族民歌传承的现状分析

赫哲族民歌传承的现状分析   赫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人口普查,赫哲族只有4640人。   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区在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赫哲语已成为濒危语种,赫哲语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一种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赫哲语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迫害和疾病流行等原因,中国境内的赫哲族人口锐减,1948年时仅剩300余人,赫哲语的使用情况也因此深受影响。   赫哲族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民歌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种。   优秀的民族文化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劳动赫哲人凭着他们的勤劳和勇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赫哲族的民歌更是别具特色(赫哲族民歌在赫哲语中为嫁令阔),而且赫哲族民歌种类较多涉及生产和生活得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渔歌、古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嫁令阔为妇女所喜爱,充分展现了赫哲人民欢乐和谐的生活,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其民歌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一些相似的东西,那就有渔船在水中划行,波澜起伏的特点,赫哲人的生活主要是渔,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也只有网和渔船,音乐的素材一般都源于其中,音乐的节拍节奏都比较简单与划船的节拍相似,旋律优美动听,赫哲族的民歌跨度也不大,一般都在八度左右,最宽不过十一,二度。是非常典型的五声音阶,宫徵调式比较多,也有不多的羽调式。它不像蒙古族的骑射风格,草原风味极浓,也不同于藏族民歌的跳跃,腾挪。它有着舒展平缓,优美流畅,极强的渔家歌谣特点。从民歌中也可以看到赫哲人粗犷豪放的性格,这是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相关联的。   赫哲族人们在生活中,敢于和大自然作斗争,敢于和野蛮民族的侵略作斗争的高亢的民族气概,当然这些经历在他们的民歌当中也有体现,赫哲人人口虽少,但是个个都能歌善舞,几乎每一个赫哲人都能够哼上几段赫哲族民歌,有的演唱者还根据环境的不同即兴演唱。他们所演唱的民歌大体可以分为几大类:1,反映赫哲人民生产生活的:有渔猎生产,男女爱情,民俗风情,家乡山水等,这列民歌所占比重比较大。其歌词随意性很大,可看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词曲尽情发挥。如《松花江相会歌》、《想情郎》、《思恋调》等,都属于经典性作品。2,反映当地节日祭祀的歌曲:主要由赫哲族萨满在祭祀仪式中演唱,有《请神歌》、《送神歌》等。其曲调相对固定。但每个人演唱中又具有个性风采。神歌曲调后被依玛堪艺术和篝火夜舞等引用。其曲式保存不多,在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留存下一部分,弥足珍贵。3,反映过去历史的歌曲:这类民歌的产生和赫哲族苦难经历相关,或痛说苦难历史,或抨击日寇血腥罪行。这些民歌曲调缓慢悠长,悲切泣美,听起来如泣如诉,给人一种压抑感。如《过去痛苦的日子》等。4,对美好生活的赞歌,这类民歌均产生在新中国建立后,数量比较大。其作者有吴连贵,吴福常、韩福德、孙玉森等。赫哲族由于人口少,而且没有文字,也缺少专业的音乐记录者,所以他的民族主要是由一些老艺人口头传授,而且他们的民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原有旋律的基础上填上新词,相互传唱,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今天的新民歌。   由于当时日本侵略者对赫哲人民的血腥屠杀,人口只剩几百人,面对艰苦的生活,和恶劣的自然条件,随时都有种族灭绝的危险,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祖国人民给与了很大的物质生活上的帮助,涌现出了为了表达祖国的深厚情感的民歌,例如:《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的家乡多美好》、《感谢领袖毛主席》、这些歌曲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填上新词来演唱的。   赫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嫁令阔在现今存在的是为数可观的,其原因主要是:1、一批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不能当面传授。2、赫哲族没有文字,只能依靠记忆,口头传授。3、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赫哲人民对保存这种文化意识也越来越淡薄。4、缺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来多关注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拯救和整理赫哲族民歌的工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多年来许多人都在从事这项工作而且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据了解目前整理的一些民歌,其实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应该投入更多更大的力量,更加全面而系统地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还要动员一些社会力量以及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才能进一步挽回已经造成的损失。   我们从以下几点对赫哲民歌进行整理工作:   (1)地方的专业音乐院校应该组织大学生下乡采风活动。   (2)把黑龙江赫哲族集会的同江县某村作为试点举办赫哲歌会,争取在3-5年内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