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辛派词人李曾伯寿词思想的研究
辛派词人李曾伯寿词思想的研究
摘 要: 李曾伯是南宋文武兼备的名臣,其自寿词相比于他寿词更有价值,其中渗透着隐逸与报国的矛盾和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他的寿词受辛派词人辛弃疾的影响,但相比而言,李曾伯寿词以归隐和爱国矛盾心境作为其寿词的思想核心,辛弃疾寿词则凭借豪放的抗金复国的爱国风气而光彩夺目。
关键词: 李曾伯 寿词 思想 辛弃疾 比较
李曾伯(1198—1268),南宋词人,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南渡后寓居嘉兴(今属浙江),一生事功显赫,为南渡后名臣。据相关统计,李曾伯创作寿词58首,居南宋个人寿词创作数量第四。李曾伯寿词创作一直奉行“愿学稼轩翁”这一信条,其中包含复杂的思想,探究其寿词所蕴含的思想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自寿词中隐逸与报国的矛盾
1.隐逸之思与现实矛盾
李曾伯寿词中隐逸思想占据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其自寿词中。从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至景定二年(1261),即词人50岁至64岁间,李曾伯共创作了25首自寿词。自寿词中,李曾伯处处显露归隐之意,却又自我矛盾。
《沁园春·和邓季谦通判为寿韵》[1]是较为典型的作品:
老子家山,近古苏州,有监本呆。叹长途荷担,斯宜已矣,急湍鼓枻,岂不危哉。我爱陶潜,休官彭泽,为三径荒芜归去来。君恩重,奈边戈未偃,阃毂犹推。
东南休运将回。幸天日清明公道开。把孤忠自许,我心匪石,一真难灭,人口如碑。青眼旧交,黑头新贵。快九万里风鹏背培。诗筒寄,正多情未已,聊解君颐。
李曾伯在此词中展现出多重的情感态度。首先,他直接大胆地呼喊“我爱陶潜”,表达对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生活的向往,明确提出自己欲辞官归隐的意愿。纵观李曾伯自寿词,其归隐之意无法掩饰,且十分强烈。他向往的隐逸生活有诗:“向酒边、多作数篇诗”(《八声甘州·癸丑生朝》),有酒:“壶觞自引,不妨换羽与移宫”(《水调歌头·戊申和八窗叔为寿韵》),与岁寒三友为伴:“竹院昼闲参内景,蒲团夜坐披圆觉”(《满江红·八窗叔和,再用韵》),品莼鲈肥蟹之美:“正柴桑栗里,稻肥蟹健,松江笠泽,莼美鲈鲜”(《沁园春·乙卯初度和程都大韵》)。
李曾伯归隐的愿望如此强烈,却为何没有达成?正如其在此词中所述:“君恩重,奈边戈未偃,阃毂犹推。”宋理宗在位期间对李曾伯十分看重,多次将边防重权交予他[2],皇恩浩荡,怎能推辞。但更重要的是爱国忠臣李曾伯在“边戈未偃”之际,心中无法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即使使出最后余力也定当报国。一个“奈”字将其对国家的牵挂和归隐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既然君恩重,自己又心系国家,李曾伯为何又总想归隐?这和南宋混乱的政治局面是分不开的。李曾伯从政时间是绍定三年庚寅(1230)至咸淳元年乙丑(1265),朝廷内政党对立,加上宋理宗执政后期任用贾似道、丁大全等奸臣,听信谗言,导致众多军事贤才都因奸臣弄权而下场悲惨。李曾伯自己亦仕途坎坷,多次遭弹劾:景定元年(1260),“李曾伯、史岩之并落职解官。曾伯坐岭南闭城自守,不能备御。”[3]P853李曾伯遂生大病。景定二年(1261),贾似道行“打算法”,李曾伯等一帮重臣与老将下狱,不再得到重用。[4]咸淳元年因贾似道嫉妒而惨遭到褫职[5]P835。
南宋末期朝廷黑暗,弄权者对守边将领的迫害,对包括李曾伯在内的一大批久经沙场的将领们造成很大威胁,贤将无法施展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国家也力不从心,可谓“孤忠自许”。难怪李曾伯会发出:“弧矢四方男子事,争奈灰心也久。”(《贺新郎·丁巳初度自赋》)的叹息。
2.对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
仕途艰难、报国无门较大程度地引发了李曾伯归隐之思。然而,还有一个内在原因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隐逸的精神追求。李曾伯的自寿词中曾多次提及“垂钓”这一意象:
休说射雕手,且学钓鱼翁。——《水调歌头·戊申和八窗叔为寿韵》
任从渠、翻云覆雨,愿老于耕钓乐于诗。——《八声甘州·和韵》
不退寻岩壑,相安耕钓,重来岭峤,犹事驱驰。——《沁园春·己未初度》
李曾伯在自寿词《乙卯初度和程都大韵》下阕中提道:“何人为我笺天。焉用此客星留井躔。”“客星”即指东汉隐士严光。李曾伯还在《水调歌头·幕府有和,再用韵》一词末句道:“束起楼兰剑,归钓子陵台。”子陵台作为一个隐逸的意象在宋代士大夫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有学者称其是“宋代隐士范型的重构与宋代士大夫新的审美的精神追求”[6]P59。这种新型的隐士范型由北宋名士大夫范仲淹树立,以建立严子陵祠堂为标志,后由宋代士大夫纷纷作诗文歌咏严光追求精神之自由,从而树立起的宋代士大夫隐逸思想新典范,即严光典范[7]P64-98。这是对宋代士风堕落的“拯救”,也是士大夫群体意识觉醒所带来的结果。士大夫群体意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