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西南面招讨使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朝西南面招讨使的研究

辽朝西南面招讨使的研究   摘 要:辽朝西南面招讨使是统辖与管理西南边疆的最高军事长官,自太祖时期设立招讨司至辽朝灭亡,可考证担任西南面招讨使的共40人。以西南面招讨使的任职背景和转迁为视点,可以揭示辽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统治政策及其选官用人的某些特点,也可以看出西南面招讨使这一群体在辽朝统治阶级中的地位及自身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辽朝;西南面招讨使;任职背景;转迁   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08-05   关于辽朝西南面招讨使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主要是对西南面招讨司这个机构进行整体性研究。王项先生主要侧重介绍西南面招讨司与西夏的关系[1],何天明先生主要是针对西南面招讨司这个机构做一个整体性介绍[2],樊文礼先生则是重点对丰州的地理位置做一个重点介绍[3],对西南面招讨使这一群体的专门研究至今仍属空白。本文试图以西南面招讨使群体的选任和转迁为重点,阐述这一群体在辽朝统治阶级中的特殊地位。   一、辽朝西南面招讨司的设置   (一)设置时间及管辖范围   招讨司,官署名,是负责“招讨”事务的机构,此机构承袭于唐朝“招讨使”,据《旧唐书?职官三》记载,“随用兵权置,兵罢则停”,它是一种临时性的机构。契丹王朝将招讨司设为固定的地方军政机构,《辽史》载,太祖神册元年(916年)“置西南面招讨司,选有功者领之”。辽设置的西南面招讨司又称西南路招讨司、西地面招讨司以及西南面都招讨司,这些实际上都是指同一机构。西南面招讨司设置于丰州,是管理辽西南地区的军事、政治、边防和各部族的最高权力机构[3]。《辽史?地理志》载,兵事隶西南面招讨司的有6座军州,即丰州(天德军)、云内州(开远军)、宁边州(镇西军)、东胜州(武兴军)、金肃州和河清军,都在今内蒙古西部地区。此外,有10多个部族军也隶属西南面招讨司,即涅刺部(戍黑山北)、迭刺迭达部(戍黑山北)、品达鲁藐部(戍黑山北)、乌古涅刺部、涅刺越兀部(戍黑山北)、斡突盘乌古部(戍黑山北)、梅古悉部、领的部、匿讫唐古部、鹤刺唐古部[4]。有学者认为,“黑山,在今天大兴安岭南侧”,而涅刺等5部戍黑山北,“这说明西南路招讨司的管辖范围,在东北方已达黑山以北,即大兴安岭南侧”[5]。   (二)所辖区位的重要性   辽统治者为巩固政权,保疆卫土,设置了五个治边机构,分别是西南面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南京元帅府、东京统军司和东北路统军司。而西南面招讨司是第一个设置的边防机构,从辽建国开始到灭亡一直存在并发挥作用。对辽王朝来说,西南边是西夏和中原通往大漠的主要通道之一,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南端路线,且西与西夏相邻,北有乌古、敌烈等游牧民族,境内有10多个部族军。西南面招讨司主要的任务是“掌河西边事”,即负责对西夏的边防事务,可见这里的军事防御相当重要,因此其最高长官西南面招讨使的职责相当大。有辽一代任职西南面招讨使的目前可考的有41人(见表1),但因韩德威与“大汉”为一人,所以可考共40人。   二、辽朝西南面招讨使的选任与职守   据文献记载,有辽一代共41人任西南面招讨使,但是对“大汉”是不是韩德威,历来颇有争议,也就是对是40人还是41人存在争议。罗继祖先生《辽史校勘记》认为“大汉”即韩德威[6],《辽史人名索引》认为大汉和韩德威是两个人[7],王善军则认为“大汉”可能是渤海大氏官员[8],陈晓伟在《释〈辽史〉中的“大汉”一名――兼论契丹小字原字的音值问题》一文中认为“大汉”为韩德威的契丹语小名[9]。根据大汉与韩德威两人的任职时间及事迹的考察,“大汉”即为韩德威颇有合理性。因此本文将以40人来论述辽西南面招讨使这一群体。   (一)西南面招讨使的选任   辽西南边的军事防御地位十分重要,内有众多民族分布,且又是远离朝廷的边防机构,因此,辽朝廷对西南面招讨使之任命十分慎重。辽太宗时,曾以“先练习边事,而后之官”[10]作为选任原则。有辽一代的40个西南面招讨使,基本都是由辽朝皇帝亲自下诏任命的。再者为保证西南面招讨使行使权力,朝廷以“赐剑”的方式赋予其权力。辽代,皇帝赐予剑者,“许便宜行事”[11],代表皇帝管理辖境内事务,抽调各部族军兵对“不用命者得专杀”[12]。   1.民族构成及身世   上表显示,自太祖神册元年(916年)至辽亡(1125年)共209年间,西南面招讨使共40人,其中契丹人30人,占75%;汉人6人,占15%;奚人3人,占7.5%;党项人1人,占2.5%。其中有同一人两次担任西南面招讨使的情况,如萧排押、耶律(韩)高十、萧福善(萧韩家奴)。按人次计算则有43人次,太宗朝3人次,世宗朝1人次,穆宗朝1人次,景宗朝3人次,圣宗朝9人次,兴宗朝7人次,道宗朝12人次,天祚帝7人次。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