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题学生心理探析及应对的策略
问题学生心理探析及应对的策略
摘 要:目的:探讨问题学生行为纠正的有效性。方法: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学校管理、家庭教育的各个层面,制订辅导的切实计划。结果: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可以较好地纠正问题学生的行为。结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耐心、细致的教育是问题行为学生转化的一种良好方法。
关键词:问题 学生 个案 研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5-084-02
做老师,备课上课批作业,都不怕。怕什么?怕接的班上有“老大难”。
做了四年班主任,每接手一个班级总会或多或少发现几个特殊的孩子:有的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事生非;有的作业拖拉甚至不做,即使制定再多的条例来警告他,也照样不做作业;有的哗众取宠,专跟老师对着干,制造事端、恶作剧,哪里都弄得闹哄哄、乱哄哄一片;还有的孩子容不得一点挫折,稍有不顺就耍性子、告状、说谎、夸大事实,以不上学、哭闹等手段拒绝上学。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我发现:一味地给他们讲道理,甚至拿出大把的精力、大量的耐心给他数目标、定计划,一步步地扶,一手手地教,偶尔看到一点改变,也是在我的“虎视眈眈”下达成的,这一切似乎总是事倍功半。我一次次地感到气馁、失望,我甚至问自己:我是不是不合适做老师?心静下来,我想:情绪解决不了问题。问题一定有原因,治病需治本,我只顾着揉揉捏捏,岂不是“隔靴搔痒”?与其一个人困惑不已,为什么我不去问问孩子,问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自己就是自己的“医生”啊!而我,此时就要用成年人的经验、知识和智慧来“望、闻、问、切”,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健康地成长起来。
经过两年的观察、记录、实践、反思和总结,我终于找到了一套给“问题娃娃”的“良药”。
以下是我记录的案例中的几则典型类型:
案例(一):男生小文,小学三年级。平时上课无精打采,走神不断,话不多,但小动作特别多且制止不住。课间与同学玩耍精力十足,东奔西跑,但玩不上几分钟就会与伙伴争执、说脏话、推搡同学。没有人玩的时候,他就刻意招惹别人,无故说同学碰了他打了他,尔后够借故滋生是非,骂人甚至动手。
案例(二)男生小黄,小学二年级。喜爱画画。反应敏捷,但鲜少说话。作业几乎从来不写。老师找谈话时,总是一副受惊的样子,结果无非是:“老师我下次写。”但是从不兑现承诺。追问起来,也总是沉默不语,而后极其缓慢地把作业补上。
案例(三)男生小凯,小学三年级。聪明伶俐,擅长推理,尤其喜爱玩电脑,常常沉溺其中。表达条理清楚,很有想法但往往固执。作业潦草、应付,但总算完成,责令他重写也仅仅应付在眼前,家庭作业仍然一如既往。考试成绩极不稳定,70分到90分之间大幅震荡。和同学交往,咄咄逼人,总是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别人的事情他总是迫不及待地抢过来做,声称别人笨拙得像毛毛虫。
这几个孩子身上的表现非常典型,行为表现各不相同。起初,我认为他们是长时间养成了坏习惯,于是我不断说教,耐心辅导,尤其当他们取得一丁点的转变后我总会大加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励。当我满怀期望,自信地以为他们会焕发新面貌时,结果却不断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症状暂时性地改变一下,离开老师的视线后,几乎毫无改善。
这让我焦头烂额,陷入深思:难道这些孩子起码的上进心、荣誉感已经没有了吗?为什么会那么顽固不化、无动于衷呢?我开始翻阅各种书籍,尤其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资料,终于有了新的思路:
一、问题归因
这几个孩子虽然问题表现大相径庭,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心理学原因:攻击性。心理学意义上的攻击性,不仅仅是指对外攻击,表现在行为粗鲁,打架说脏话等;也包括内隐的对内攻击,表现为沉默性被动攻击、懒惰,以及沉迷电脑游戏等娱乐活动。如:
1.小文父母脾气急躁,时而对其百依百顺,时而拳打脚踢。对于小文来说,父母给予的爱是不安全的,是有条件的,仅仅当自己符合所有人的好孩子标准时才能得到一点关爱。于是,他往往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行为表现自己,加上孩子对周围世界认知还很有限,他开始茫然、甚至惊惶。他的心理动机是要得到爱,只是表现出来赢得关爱的行为方式不恰当,与此同时又没有人告诉他到底该怎么办。比如当他偶尔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忽略了对他的关注和爱护,于是他以为这样是无效的,继而使得老师的鼓励得不到较好的支持性作用。
2.小黄爱好画画,父母忙于生意,缺少陪伴、关注,小黄总是把自己心里幻想的美好世界画在纸上,对他来说,读书、写作业是没意思的,因为即使他读好、写好,父母仍然只是个符号,没有温度的。他的图画上充满了喜悦温馨,全家在一起欢笑。但是色彩竟然是黑白灰以及蓝绿,这些色彩在心理学意义上代表着忧郁和孤独。小黄不是故意和老师作对,用它的话说,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