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docVIP

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

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是寄生于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中的一群微生物。该病主要以发热、贫血和黄疸为其主要特征。为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在今后实际医疗工作中,对发热的鉴别诊断须重视此病。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关键词: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5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9-03Research progress of EperythrozoonosisWang Kedi,Wang Zhangyun(Faculty of Clinical Medicine,Medical School of Xiangy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3,Hunan,China)Abstract:Eperythrozoonosis is an epidemic caused by eperythrozoon which attacks both human and animal,Eperythrozoon is a kind of parasitic microorganisms that target the surface of cell,plasma and marrow .The main feature of eperythrozoonosis fever,anemia and icteru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eperythrozoonosi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feverish disease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athogen,epidemiology,clinical symptoms,laboratory diagnosis,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erythrozoonosis.Key words:Eperythrozoon;Eperythrozoonosis;Research progress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又称嗜血支原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各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表面、骨髓及血浆的一种单细胞型原核生物,以发热、黄疸、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并有慢性迁延、条件致病、隐感染性、急性发病时死亡率高的特征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随着人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病例的不断增加,家禽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爆发流行,引起了国内外人畜共患病学者的关注。现就本病综述如下。一、病原学1.形态特点。扫描电镜下可见附红细胞体,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多为圆形、环形、球形,少数呈半月状、顿号形、短杆状、逗点形等。在高倍电镜下可观察到附红细胞体内有分布不均的类核糖体颗粒。2.附红细胞体的基因组。附红细胞体的基因大小为745kb。支原体在进化过程中逐渐缺失了其细胞壁以及其他许多生化合成系统。这些最为简单的原核生物只保留了其生活必需的基因。它们的双链DNA基因组提供了其蛋白质合成以及基因组复制转录方面相关的信息。这些微生物也含有同样核糖体,为了维持其寄生的生活方式,相当部分支原体基因用于入侵宿主免疫系统以及用于编码粘附的多种表面抗原。不同于其他的支原体,附红细胞体依靠宿主细胞提供各种脂肪酸、氨基酸、类固醇以及维生素等。3.理化特性。附红细胞体在柠檬酸钠抗凝的血液中置4℃可保存15天,有报道说保存30天仍具有感染力。在0.05%石碳酸中,37℃3小时可以被杀死,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能存活31天,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70℃,能保持感染力80天。而在脱纤血中,-30℃保持83天仍有感染力。4.致病性。附红细胞体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附红细胞体感染率上升,甚至发病。当摘除动物脾后感染率非常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附红细胞体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目前尚不清楚,推测既有繁殖侵袭性的,也有免疫遗传的,还有毒素代谢性的、自身免疫性的及免疫缺陷的原因。二、流行病学流行特征:①流行季节:夏秋季是各种吸血昆虫活动繁殖的高峰期,也是本病的高发季节。②流行地区:附红细胞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并已在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以及人中发现。我国于1981年在畜、禽中发现,1991年内蒙古发现首例人附红细胞体病,1992年以后,我国又陆续报道了一些人附红细胞体病的个案病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