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当做积累,死亡当做期限”现代性死亡法则的绝境.docVIP

“生命当做积累,死亡当做期限”现代性死亡法则的绝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当做积累,死亡当做期限”现代性死亡法则的绝境   内容提要 撕开历史唯物主义的樊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一贯策略,作为后现代最具敏锐的思想家鲍德里亚不会停止于此。他认为只有跨越生死峡谷才能找到逃离现实性沙漠的出口。然而,颠覆价值规律的象征交换,似乎是照亮生命虔诚的圣经,其实是漫游在死亡边缘的模棱两可的诡术。试图用死亡的焰火来澄明马克思思想的贫瘠,其结果只有把自己焚毁。而虚构死亡谱系学的种种策略并不是智慧光芒的穿射,不过是历史日落的旧尘。   关键词 死亡 引渡 象征交换 形而上学 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B5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9)01-0012-06      虽然鲍德里亚说过自己和后现代主义没有一点关系,但普遍认为他是一位洞悉后现代状况的一流诊断家。也许正是他思想构造的奇异性,才会有一个专门指向他的追问:“这里有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鲍德里亚在他对于后现代状况进行描述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分析和虚构策略?’而人们一般要在这个问题上再加上一个要求高得多的问题:‘鲍德里亚描写后现代的状况时,他的准确性有多少?”’也许人们承认了他发现现代性缺陷的敏感性,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他虚构性策略的批评和准确性的质疑。   死亡和象征交换是鲍德里亚整个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尽管他自己不承认象征交换是概念,也没有对象征交换和死亡做出过他自己的定义,但这两个事实上的概念构成了他理论主张的核心。如果说他的理论是小说式的虚构,那也是从他对死亡批判的虚构开始的。   他始终认为,今天我们的死亡概念并不是很远的事,“死亡,我们的死亡,它真正诞生于16世纪。”或者说,“随着资产阶级理性和产生于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对封建的、基督教的传统共同体的瓦解,死亡不再被分享。”这里我们注意到,他提出了一个死亡被分享的概念。什么是死亡被分享?也许他触摸到了死亡流变的脉动。然而,这是他过人的发现,还是他虚构的开始?      一 福柯歧视学的推广――死亡引渡学的诞生      福柯注意到,从十五世纪末期,“有些地方,人们当众鞭笞疯人或者在举行某种游戏活动时嘲弄地追赶疯人,用铁头木棒将他们逐出城市。大量迹象表明,驱逐疯人已成为许多流放仪式中的一种。”福柯对疯子被引渡的察觉触动了鲍德里亚的灵感,他很快联想到对儿童和老人的引渡。在他看来,现代社会“人”的概念的普遍化反而使普遍性的每一次“客观”进步都对应于一种更严格的歧视,最终普遍性的时代使所有人都被排斥、驱逐、引渡到非人的境地。在所有人都将被引渡的基础上,鲍德里亚将福柯的歧视谱系学的主题推广到死亡,对死亡进行考古,创立了鲍氏“死亡引渡学”。   死亡引渡学认为,现代文明对死亡的无法编程和定位,使得死人被放逐到离活人越来越远的地方,现代城市没有为死人留下任何空间。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精神空间,死亡失去了存在。“这就是对死人和死亡的排斥。”“在今天,死亡是不正常的,这是一种新现象。死亡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异常,相比之下,其他的所有异常都成无害的了。死亡是一种犯罪,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反常。死人不再能分到场所和时空,他们找不到居留地,他们被抛入彻底的乌托邦――它们甚至不再遭到圈禁,它们蒸发了。”如果说工厂没有了,是因为劳动无处不在;学校不在了,教育已经生活化,那么,“如果说墓地不存在了,那是因为现代城市在整体上承担着墓地的功能:现代城市是死亡之城,死人之城。如果说实用性是大都市全部文化的完成形式,那么很简单,我们的文化就是一种死亡文化。”   但是,他在死亡文化的一个注解中说到:“令人感叹的是,在美国的都市,有时也在法国的都市,传统的墓地构成城市贫民窟中唯一的绿地或空地。死人的空间成为城市中唯一适合居住的地方,这意味深长地说明了现代城市公墓的价值颠倒。在芝加哥,孩子在公墓玩耍,自行车手在公墓骑车,情人在公墓拥抱。”不可思议的是,他的注解恰恰是对他驱逐死亡判断的否定。既然城市没有死亡的空间,又哪来公墓的绿地和空地?他所提出的公墓的价值颠倒,完全夸大了公墓的非公墓效能的侵入,即使存在类似孩子在公墓玩耍,也不能断言公墓就不是公墓,死亡受到了排斥。至于墓地是贫民窟中唯一的绿地就意味着贫民窟就是墓地,为什么奢华居住区有绿地,那就不是墓地?也就是城市有一部分是墓地,一部分不是基地?或者说,一部分人排斥死亡,一部分人不排斥死亡?他把富人对穷人的排斥转化为穷人对死亡的排斥不仅违背他的初衷,也暴露他转移矛盾的别有用心。   他的初衷在于,“应该说,被活人驱赶、与活人分离的死人,迫使我们这些活人处于一种等价的死亡中。”所谓等价死亡,似乎是重大的发现,其实几乎是福柯思想的翻版。鲍德里亚为了解释他的死亡等价学,先从疯子等价学开始,“任何监禁疯子的社会都是一个被疯病深深浸透的社会”,“今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