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语言中光与色在风景画中地应用.docVIP

绘画语言中光与色在风景画中地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绘画语言中光与色在风景画中地应用

绘画语言中光与色在风景画中的应用-哲学 绘画语言中光与色在风景画中的应用 李 凌 (云南师范大学 文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摘 要:风景是作为配景存在于作品中的,真正的风景画在17世纪的荷兰才形成完全独立的风景画科。光和色从伦勃朗的自由之光,雷斯达尔、霍贝玛、康斯泰伯尔等的普照之光,到巴比松、希施金等在阳光下进行自然写生,印象派的色彩的冷暖,光和色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绘画语言的角度来探讨光和色与风景画的关系很有意义。 关键词 :风景;色彩;光线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03-02 中国画中除工笔画外,其他画种的色彩均倾向于主观性色彩,尤其是在中国水墨山水画方面,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强调极简。大自然的五颜六色被最大程度的概括化与主观化,主张以墨代色,用墨的浓淡干焦湿来表现色彩的层次变化。因此,中国画的色彩发展从魏晋南北朝谢赫在《画品》中提出“六法”之“随类赋彩”的上色方法后的几千年,色彩一直追随着以“类”别上色,而西方的色彩发展随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尤其从牛顿光实验后更是突飞猛进。 翻开西方美术史中的风景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画卷。在西方绘画的发展史上,风景首先是作为配景存在于作品中的,真正的风景画是在17世纪的荷兰形成的完全独立的风景画科,包括理想风景、自然风景、写生风景等,这些风景画不断推动着风景画的发展。《说文解字》:“景,光也。”“景”的本义是日光。后逐渐引申为景色、景致的含义。从汉的角度理解,“风景”这个词一开始就和“光”有联系,而事实也证明色彩风景画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光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1665年,牛顿的日光—棱镜折射实验: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有规律的彩色光谱,如:红、橙、黄、绿、蓝、靛、紫等,牛顿对光的研究结果使人们第一次接触到了光的客观与定量的特征。如:光线随折射率不同而呈现不同颜色;颜色的种类和折射的程度为光线所固有,不因折射、反射和其它任何原因而变化;必须区别单纯的颜色与复合而成的颜色,等等。光谱的出现极大地启发了画家灵感,推动了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光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色彩学的发展,色彩学的理论奠立者是德国化学家W·奥斯特瓦尔德(1855~1932)和美国画家A·H·孟塞尔(1855~1918)。19世纪下半叶,薛夫鲁尔的《色彩和谐与对比的原则》(1854)、贝佐尔德的《色彩理论》(1876)等研究色彩学的专门著作的出版为光色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理论作为支撑,并在绘画加以验证,色彩学蓬勃发展起来。绘画语言光与色的在绘画中的运用上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自由之光 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艺术家伦勃朗在作画中添加光线,不为别的,只为增强画面的明暗艺术效果,如作品《石桥》。此时期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是否使用光线是与其绘画风格是紧密联系的(如图1)。 以明暗来营造绘画气氛的做法,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就已大量出现,如达芬奇《岩间圣母》。17世纪现实主义大师卡拉瓦乔就以自己独特的暗绘风格著称,即: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用光来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这种手法被伦勃朗继承并加以发展。在作品《石桥》中,画面四周全部笼罩在黑暗之中,用大量丰富的灰色块与暗色块加以表现,只是从作品的左上方“唰”地照射出一束光,划亮了黑暗的天空,露出天空的蓝色及云彩的白色,同时照亮了桥边的大树,大树的黄色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在整个阴森恐怖的暴雨欲来的氛围中,让人感到阳光的珍贵。用黑暗来衬托光明,也用光明也来衬托黑暗,这种强烈的光与暗的对比,具有丰富的感官刺激效果,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而且这种从心灵深处走出来的光束可大可小,可成线条状或块面状,是一种“自由之光”,是随画面的需要而可以随意改变的光。因此,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评论道:“伦勃朗是‘夜光虫’。” 二、普照之光 对17世纪荷兰风景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雷斯达尔与霍贝玛身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伦勃朗留下的痕迹。但是二者对光的处理上更真实,拓展了光线对色彩的影响。从伦勃朗的“光束”变为“光照”,整个画面都洋溢着光的感觉,颜色丰富、色彩瑰丽、充满了生活气息及自然主义风格。如雷斯达尔《埃克河边的磨坊》、《有瞭望塔的瀑布景色》,霍贝玛《并木林道》,等等。同样,19世纪英国风景画也受到意大利古典主义与荷兰自然主义的影响,画家们运用水彩的技法直接表现英国的自然风光,如康斯太勃尔非常强调观察自然表现自然,追求纯净的画面氛围,他运用油画的造型语言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风景画,比如《干草车》、《福莱福特的磨坊》等。但是这种“普照之光”只是光,并没有和色彩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光与色是分开的。 三、光与色结合的开始 特

文档评论(0)

静待花开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