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评作品的署名-湖北传媒.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评作品的署名-湖北传媒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孩子,武汉有你们的家 参评项目 通讯 作 者 胡宗新 李晓萌 车莉 责任编辑 刘立民 刊播单位 长江日报 首发日期 2010年10月8日 刊播版面 (频道、栏目) 长江日报一版 作品字数 (时长) 2800字 作 品 评 介 主题重大。通过杨昌林这个民族家庭两代人的传奇故事,折射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时代主题,彰显了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人间真情,讴歌了生命不息、奉献不止的大爱情怀。 把握得当。杨昌林的故事,时间、地域跨度大,材料驾驭难度大。鉴于此,作品从主人公正在从事的关爱在汉西藏学生的活动切入,将现在与过去、武汉与西藏有机勾连,既有故事性,又不失新闻性。 操作精心。通讯从立意、选材到写作,无不反复推敲:从材料中选取生动的故事,从故事中寻找生动的场景,从场景中展现生动的细节。以小见大,凸现主题;以情感人,打动读者。 先声夺人。在所有媒体中,长江日报率先发现和报道了杨昌林这一重大典型,并引起中央媒体的重视和中央领导的关注,使杨昌林这一典型走向全国。 采 编 过 程 近年来,新疆、西藏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反分裂斗争不断深入,中央领导对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进步典型宣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杨昌林的事迹引起编辑部的高度重视,认为这一典型与中央精神高度契合,要求“投入重兵,拿出重要版面,配发评论、照片,浓墨重彩报道”。采访人员数度找杨昌林及知情人士深谈,并联线西藏当事人,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写稿得心应手。 社 会 效 果 通讯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报道见报后,新浪、网易、腾讯等多家网站纷纷转载;武汉大学召开专门会议,要求学习杨昌林事迹,解决老人困难;湖北省民宗委领导、武汉市援藏干部纷纷上门慰问老人;武汉藏族学生集体学习本报报道后,每人捐献1元钱,帮助玉树灾区孩子;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均进行了报道。 杨昌林事迹引起中央领导胡锦涛、李长春的关注,根据中央领导批示和中宣部要求,今年3月14日前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以及湖北当地媒体,再次聚焦杨昌林事迹。中宣部新闻局《内部通信》“经验交流”栏目,刊发《胸中有大局 笔下含深情》文章,推介本报发现报道杨昌林重大典型的经过。 推荐单位意见 报送单位意见 领导签字: (盖单位公章) 20 领导签字: (盖单位公章) 20 联系人 胡宗新 手机电话 0272511 地址 武汉市长江日报党政新闻部 邮编 430015 此表可从中华新闻传媒网(中国记协网) HYPERLINK http://www.zgjx 下载 孩子,武汉有你们的家 ——一个汉藏家庭与藏族学生的32年不了情 记者 胡宗新 李晓萌 车莉   杨昌林老人与在汉学习的西藏学生亲切交谈。记者李葳 摄   国庆期间,武汉地区高校藏族学生集体联欢。74岁的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忙得不亦乐乎——依照惯例,老人请刚入学的藏族新生吃“迎新饭”。   “孩子,记住,我的家就是你们在武汉的家。”老人不断叮嘱。这句话,他说了32年。   坚守32载,为藏族学生筑起一个“武汉的家”   武汉大学九区2栋1门301室,建筑面积79平方米,杨昌林的家。   简朴房间里最打眼的装饰,是客厅墙上的一幅藏式挂毯。对面墙上,一条哈达围绕着遗像,像中妇女冲着挂毯上的布达拉宫微笑。她就是杨昌林的藏族妻子次仁德吉。   翻开封皮发皱、纸页泛黄的日记本,时光回溯到1965年8月12日:“到西藏扎根,干一辈子……”那年,29岁的杨昌林从武汉体院毕业,“抢”到了去西藏工作的指标。   到西藏昌都地区干了一年多,杨昌林又申请前往“西藏的西藏”——全藏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的阿里地区工作。艰苦岁月里,这个汉族小伙子和他的翻译、藏族女孩次仁德吉相爱了。1969年3月,两人将单人床换成双人床,完成了简单的婚礼。   1976年,杨昌林突发高原性心脏病,野战医院紧急抢救,将他从死亡线拉了回来,转院北京,地委领导向他下达“命令”:“不许再回西藏!”   带着对雪域高原的无尽牵挂,1978年他和妻子调入武汉大学工作。   在西藏干一辈子的誓言没有实现,杨昌林满腹遗憾。令他和妻子欣慰的是,很快在武汉找到了一条可以情牵西藏的纽带。   1978年,湖北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的10多名西藏新生不适应武汉湿热的气候,全身长满疙瘩,又疼又痒。杨昌林夫妇听说后找到学校,帮孩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