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山水画知识浅述
中国山水画知识浅述
摘 要 中国山水画历史悠久,历代画伦详实,使山水画技法更加充实、完善、科学,随着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发展,适当借鉴西画透视法及其他艺术形式,来增强山水画的表现力、是绘画中必须把握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山水画分宗;山水画工具材料简介;山水画用笔用墨;传统山水画几种透视法
山水画到唐初分为南北二宗。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北宗,其艺术特点:用笔极工整、金碧辉煌(即金碧山水)。以王维为代表的南宗,其艺术特点:无论粗细笔都以淡色渲染,性情自然随意,多作江南山水(即浅绛山水或淡赭山水)。
中国画工具材料主要包括笔、墨、纸、砚、颜色等。毛笔一般分为三种狼毫、羊毫、兼毫。狼毫多采用黄鼠狼的毛、猪鬃等制作而成,特点:笔毫弹性强、线刚劲有力。羊毫多采用羊毛制作而成,特点;蓄色墨丰富、线舒展饱满。兼毫多采用软硬毫兼制而成,特点:软硬适度、便于掌握。墨分为焦烟墨、油烟墨、漆烟墨,特点:焦烟墨黑而不亮、油烟墨黑且亮、漆烟墨更黑更亮。纸分为生宣、熟宣,山水画多用生宣作画,特点:色墨在纸上变化丰富、生趣盎然。砚以广东的端砚、江苏的歙砚最富盛名,其质地坚硬,易于发墨。颜色分为石色、草色,石色包括:赭石、朱砂、朱?、石绿、锌太白等,特点:厚重、不透明。草色包括:花青、藤黄、胭脂、曙红、酞青蓝等。特点:透明、覆盖力弱。
清代大画家恽寿平言“有笔有墨谓之画,是欲习画先讲笔墨夫,干湿互用粗细折中之,谓笔有浓有淡,有晦有明之。”这席话充分说明笔墨之重要性。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用笔方法:勾、皴、点、染。
透视是画家在做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的表现出来,使之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客观存在的物象,即使是同样大小、高低,在一定的视域范围内也会产生这些视觉变化,是有它一定法则和规律的。西画多采用焦点透视,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收人镜头的物象如实的照下来如同相机。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物象就不能摄人了。中国绘画采用散点透视。它遵循透视的基本法则与规律,又不拘泥于一般的法则、规律。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地一个地方,也不受一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内容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进画面上来,使画面所表现的内容更全面更生动。山水画能够表现出“咫尺千里”的开阔画面,便是中国山水画对透视运用的要求。
山水画透视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的文献上很早就有出现。战国时荀况在《荀子.解蔽》篇中有一段记载:“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从山下望木者,千初之木若著,而求著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这就把透视上“近大远小”的法则讲出来。而直接论述到与绘画创作有关系的透视法,在画论中较早谈到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宋宗炳的《画山水序》。其中有一段提到:“且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近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间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坚划三寸,当千初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把透视上的远近大小、长短、高低的基本法规都阐述到。唐代王维所著《山水论》中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陷如眉(,色),远水无波,高与云齐”。可见当时山水画家是重视并运用透视规律的。到了宋代,由于绘画的发展,画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绘画技法上的各种经验,对透视也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并给山水画家提供了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具体方法。如北宋郭熙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后来韩拙又提出了“阔远、迷远、幽远”的三远论。从宋代不少山水画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在透视表现上的确花了不少的精力,作了认真的探索与尝试。因此,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在宋代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简单的介绍几种常用的透视方法:
一、高远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清代费汉源在《山水画式》中说“高远”是:“本山绝顶处,染出不效者是也”。以上两种说法,其共同观点都说高是自下向上看,是一种仰视。宋代范宽等大家用此法表现的很多,如《溪山行旅图》等,主要突出雄伟、高大、气势磅礴的景物,仰视的高远,应该是远而高,达到高山仰止的艺术效果,突出“高”的形式感。
二、深远
郭熙称“深远”是:“自山前而窥山后”。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远眺,并要移动视点,绕过前面近山,才能见到山后无穷无尽的景色,落到画面上就出现山重水复,使人望之莫穷其迹、不知其为几千万重的艺术效果。深远法所表现出的景物既有深度又有远的感觉,这种方法宜于表现幽深的意境,既是“境深要能曲”,又能“境深尤贵明”。
三、平远
《林泉高致》中提到:“自近山而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