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山苗族防范频发性地质灾害对策的研究.docVIP

麻山苗族防范频发性地质灾害对策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麻山苗族防范频发性地质灾害对策的研究

麻山苗族防范频发性地质灾害对策的研究   摘 要:山体崩落是喀斯特岩溶山区一种习见的地质灾害。由于地处喀斯特石漠化灾变带,麻山地区的山体崩落现象极为频繁,并严重威胁着当地苗族乡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立足于文化适应的理论,长期生息在这里的苗族乡民,理当拥有相应的防范对策。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笔者深入麻山腹地的紫云县宗地乡牛角村等7个村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结果发现:当地苗族对频发性的地质灾害有着精深的理解,并能作出可靠的预测,同时他们也不乏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频发性;文化适应;麻山苗族   中图分类号:C9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014-06   崩落是指陡峭斜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快速的下移运动。其多发生在45°以上的陡坡上,块石以跳跃滚动的形式运动,或不受地面阻挡,直接坠落[1]。崩落的方式可分为崩塌和落石两种。岩石崩落不仅会阻塞河道、毁坏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破坏农田、房屋,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是我国最为习见的地质灾害之一。长期以来,如何有效防治这种地质灾害都是众多学者、各级政府研究和关注的重点。2011年3月,笔者在贵州麻山腹地的紫云县进行田野调查时偶然发现:这里山体崩落现象极为频繁,并给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但是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长期生息在此的苗族乡民却表现得异常镇静与从容,因为他们对此有着精准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文化适应方式和整套的防治对策。为此,笔者将“麻山地区山体崩落有哪些特点?当地苗族乡民是如何认识山体崩落现象的?他们对此有着怎样的文化和现实防范对策?”这三个问题作为调查的重点,对紫云县宗地乡的牛角、竹林等7个村寨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田野调查。期望展现当地苗族乡民防范山体崩落的本土知识和文化,以便为我国相关部门防治山体崩落等频发性地质灾害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宗地乡的岩石崩落现象   宗地乡位于贵州省紫云县境内的东南部,乡政府距离县城45公里。该乡东邻罗甸县,南靠本县大营乡,西与本县水塘镇和猴场镇相连,北与长顺县接壤。境内最高海拔点为1100m,最低海拔点仅710m。整个乡的居民以苗族为主,少数汉族和布依族杂居其中。全乡共有6659户、33251人,其中87%为苗族。由于地质结构使然,地表山脉纵横交错,地表切割强烈。境内多石山、溶洞、地漏斗、盲谷、干沟和溶蚀坑等岩溶山区标识性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石漠化现象严重。地表基岩出露和砾石覆盖面积超过地表总面积的75%。加之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多雨,且降雨集中,并导致山体崩落等地质灾害频发。   在最近20年间,每年都会发生山体崩落而导致田土、房屋、牲畜等财产损失及人们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据相关部门统计,仅2009年宗地乡就发生了大小崩落事件上千起,几乎每个村寨每个月都有山体崩塌现象发生。典型的地质灾害有如下几次,成灾较为严重。   例如,2003年6月某天晚上两点多的时候,牛角村牛角组寨子后面的山坡上有岩石滚落,大概有1间小房子大的巨石落下。岩石在滚落的过程中裂开,一部分滚到了寨子中间的田土上,一部分则滚进了村民梁小友的家中。滚进家里的石头撞到了灶膛边后再撞到床,把梁小友的妻子和孙子连床带人都给推开了。后来,石头停了下来,并掉入了猪圈,①这里的老式房屋是木头、竹子、草等材料制成,最底层放牲畜,二楼以上住人。将地上砸了一个大坑,现在该坑的痕迹还依然十分清晰。当时他们家的人都很害怕,但幸亏没有人员的伤亡,只是房屋受到一些破坏。到了第二天,人们发现:从岩石原来在坡上的位置来看,本来石头应该是落到山洼中的玉米地,不会落到梁小友家的。但石头好像会走路一样,不知道怎么就拐到了他们家。在这里,房子被石头打到是不吉利的事情。因此,现在梁小友家在修新房子的时候,并不是在原来的位置上重修,而是把房基移到了老房子的旁边。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具体详情如下:   1.1981年,牛角村塘水组的杨老岩的茅草房被房子后面掉下来的大石头砸毁,杨老岩被砸死。后来政府补助了100斤玉米,由他的女儿和女婿进行安葬。   2.1982年,牛角村卡尔组的杨秀珍在上山扯猪草的时候被山上掉下来的石头砸坏了脚杆,后经村里的罗老石用草药治好。   3.1983年,打郎乡打郎组的梁小妹(宗地乡原副乡长杨光明的老婆,时任打郎乡政府计生信息员)在叫寨砍柴的时候被山上的滚落的石头砸断了一条腿,后在医院救治,但仍落下残疾。   4.1986年6月,牛角村杨小田家有2亩土地被山上的石头掩埋,政府补助了40元。后来,他自己又把石头移走,把土地清理了出来,继续种包谷。   5.1986年7月,牛角村开岩组陈老岩家的1亩土地被石块砸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