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熊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黑熊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摘要】对黑熊形态学标记、生化学标记、分子学标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对不同标记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黑熊遗传标记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黑熊 遗传标记
黑熊全身是宝,熊胆具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去翳明目、解痉镇痛等作用,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主要成分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在人类的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诸多病症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疗效。随着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和中医药的发展,对熊胆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保证野生熊资源不因此而受到严重破坏,熊类的养殖逐渐被推广。1984年至今,我国的养熊场主要集中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四川和云南等省份。熊类养殖产业已经步入了以科学为支撑、规范化管理、集约化发展的阶段[1]。为了更好的保留具有优良物种性状的黑熊育种和繁殖,保持黑熊的遗传多样性,对黑熊进行遗传标记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遗传标记的种类
遗传标记是指与目标性状紧密连锁,同该性状共同分离且易于识别的可遗传的等位基因变异。遗传标记由于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学标记和分子生物学标记。
1.1形态学标记
形态标记是表型上可以识别的动物的外部特征(如个体形状、毛发颜色,头部特征等),通过运用这些表型特征和地理分布的不同,作为形态的遗传标记。可用于物种分类学,形态鉴定学和繁殖育种学。熊科动物属大型哺乳动物,易伤人。对其进行形态学标记是一种有效的标记方法。前田菜■子[2]从1975―1989年对北海道公园中饲养的1252头黑熊,测量了体重、劲围、脑围等各项形态学数据。得出:1―9、10岁雄性及1―4、5岁雌性的体重与劲围增长迅速,此后增长缓慢;雄性比雌性的个体平均大小、变化量及生长率要大得多,在这些指标中脑围与体重最相关。景松岩等[3]对黑熊、棕熊和马来熊共15个个体的被毛进行了分析和观察得出:熊的种类不同,毛的长度、颜色也不同,棕熊的直针毛最长,为黑褐色;黑熊的直针毛长度居中,呈深黑色;马来熊直针毛最短,为褐色。
1.2细胞学标记
细胞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如染色体存在缺体、单体和三体,以及结构上的缺失,重复和易倒位置的变化可直接导致某些表型性状的变化。所以染色体的变化可作为一种遗传标记用于测定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及位置或通过染色体代换等遗传操作进行基因定位。通过对比物种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就可以检测动物的遗传特性和分类发育关系,为育种提供可靠数据。
1.3生化标记
生化标记的主要方法为同工酶标记。Neilands1952年首次提出了同工酶的概念,同工酶和其他的蛋白质同样是基因表达的产物,但是由于不同的同工酶所带的电荷不同,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电泳分离的方法并经与底物反应或染色,检测出他们分子质量的大小,作为遗传的标记。同工酶作为遗传标记的主要特点有:首先,同工酶的形状特别的稳定,不受外界的影响。其次,同工酶在血液中含量较多,取样比较方便。最后,同工酶为共显性遗传,所以少去了隐性遗传的不确定因素。孙中武等[4]应用LDH同工酶,POD同工酶和EST同工酶分别对棕熊、黑熊和杂种熊(棕熊和黑熊的杂交后代)进行了生化标记,并分析其亲缘关系。
1.4 分子学标记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遗传标记的概念发展为在核酸分子水平上具有相对差异的等位区域:也称等位基因,因它们广泛地存在于高等生物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故称之为分子标记。
分子标记及其相应技术是伴随着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而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应用在熊科的几种主要的遗传标记有:(1)DNA指纹技术,2000年李光汉、杨智等[5]人利用寡核营酸指纹探针LZF―I检测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仿生态圈养场小熊猫种群22只个体的DNA指纹,获得了清晰可辨的DNA指纹图谱。(2)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技术,张亚平等[6]对大熊猫,小熊猫,黑熊,马来熊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表明,大熊猫和小熊猫的遗传距离是0.177,而与黑熊和马来熊的遗传距离为0.306,证明大熊猫同小熊猫有较近的亲缘关系。(3)随机扩增多态RAPD技术,RAPD技术仍然被用于小熊猫的分类上,1998年林峰,陈红卫等[7]人采用PCR和Southem杂交等方法对大熊猫与小熊猫、马来熊等共有的一条1.3kb的RAPD产物片段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于大熊猫的此共有片段可能为一重复序列,并且其内部含有多个随机引物ABI08的结合位点,以此来自于大熊猫的1.3kb片段为探针进行杂交,发现马来熊RAPD产物中的对应片段显示了很高的同源性,而小熊猫和浣熊RAPD产物则无相应的杂交带。这暗示,从分类地位上来看,大熊猫与熊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