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交往类型剖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交往类型剖析

儿童交往类型剖析   摘 要 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交往,而如今儿童交往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交往能力弱化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根据儿童交往机制的不同,将儿童的交往分为同伴交往、性别交往、自我交往和与陌生人交往这四大类,并对其一一进行探讨,希望父母和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儿童的交往,并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交往 独特性 引导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只有在交往中,儿童才能逐渐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建构自我,在理解、接纳他人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中完整的人。   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中,独生子女增多,居住环境封闭,现代化的通讯和娱乐方式,学习的重压等因素,使儿童着实处于一种封闭状态。缺乏伙伴,缺乏交流与沟通,这种与人疏离的生活严重违背儿童的天性,也必将导致儿童人格的不健全,社会适应不良、交往的恐慌等问题,这也无疑会成为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   在本文中,我们根据儿童交往机制的不同,将儿童的社会交往分为同伴群体、性别群体、自我交往和与陌生人交往。下面我们将做详细的阐述。   1 与同伴群体的交往   同伴群体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同伴群体中,由于年龄和能力相当,身份相似等诸多特性,使儿童能够获得一种相对主动的角色,没有了成人的束缚、控制和干涉,儿童更能体验到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生活乐趣。“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①   1.1 同伴交往的独特性   (1)游戏在同伴交往中的影响。游戏是沟通儿童的桥梁,学龄前儿童交往的基本活动是游戏。游戏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求知欲,提高社会能力和灵活性,如通过游戏儿童知道如何在群体游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并进行适当的自我控制,恰当地进行沟通与互动,来获得玩伴的认可。学龄期儿童进行的大多是有规则的游戏,这些游戏能让儿童体验到合作、竞争、胜败等,这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运动技能的发展,同时对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   (2)同伴关系中友谊的形成。友谊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朋友能分享彼此的喜悦,分担彼此的忧愁。“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建立起友谊——一种以依恋和共同兴趣为标志的特殊关系。”②学前儿童之间已初步建立起友谊,但总的来说,儿童期的友谊不够成熟。友谊的获得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促使社交能力的养成。   1.2 同伴交往的引导   (1)积极的亲子互动。亲子关系是儿童出生后发展的第一个亲密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存在连续性。“和母亲有密切接触,对父母信赖程度高的儿童,友谊质量的积极特征多,更多地表现出好友的亲密、陪伴分享及肯定对方价值,并能顺利地化解友谊中的不快。反之友谊中的积极特征则少。”③因此父母给予孩子关心、爱抚等积极亲密的情感支持将会培养儿童乐观、合群的性格,促使和鼓励儿童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   (2)创造交流平台,给予积极引导。作为家长、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儿童创造交往机会,鼓励孩子与同伴进行交往,如让孩子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交友活动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家长和教师是孩子最天然的模仿对象,热情友好,尊重和信任伙伴,勇于承担责任,接纳和倾听他人意见等等良好的交往品质,需要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2 性别群体交往   所谓性别,就是男女有别。“个体的性别态度和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④进行必要的性别教育是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态度和行为的重要保证,对儿童的社会交往也有重要意义。   2.1 性别交往的独特性——性别分离现象   性别分离现象在许多社会文化中共同存在。2~3岁儿童开始出现明显的性别分离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显著。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同性别团体占主导地位,对异性的回避非常明显。发生性别分离的原因按照David R.Shaffer所说,主要有两点:一是男女游戏风格的不同,女孩不愿意打闹而男孩常常喜欢命令、吵闹和无礼;二是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也促进了儿童性别角色的分离。⑤儿童通过观察性别差异和成人的行为方式,逐渐形成性别角色的认知。尽管在青春期后,男女两性交往逐渐增多,但是在分离中两性角色已经形成。   2.2 性别群体交往的引导   (1)降低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刻板印象,根据郑新蓉的理解,它“常常表现为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固定的、僵化的看法。”⑥这种刻板印象会严重影响两性个体间的沟通和交往,抹杀他们丰富多样的性别和个性特征。如男性比女性聪明;女孩经常可以体验到“男性活动”,但男孩却只能倾向于增强“男性”的特征与品质。显然,过多的性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