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满族鹰猎文化保留地习俗浅述.docVIP

吉林省满族鹰猎文化保留地习俗浅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吉林省满族鹰猎文化保留地习俗浅述

吉林省满族鹰猎文化保留地习俗浅述   摘 要:鹰猎对于游牧民族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汉民族,放鹰除了作为狩猎的收益,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方式,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清代更是有人以此为职业。吉林省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对于鹰猎文化习俗有着较好的保留与传承,洞悉吉林省鹰猎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是对东北地方历史民俗的一种深度探索。   关键词:打渔楼村;鹰猎;地方史;满族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13-03   鹰作为一种狩猎工具,最早可以回溯到唐代。到两宋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日益发展,鹰猎的发展也逐渐兴盛。到了清代,清廷专门在东北的吉林乌拉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门派遣兵丁于此地为朝廷进行鹰猎,俗称“狩猎八旗”,原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土城子打渔楼村,现今仍得到较为完整的保护。   一、鹰猎缘起的民族背景   满族是以射猎为生的民族,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很早就开始驯化猎鹰,用来帮助捕获猎物,这一过程俗称“放鹰”。在唐朝时期,“海东青”的猎鹰精品就已经是满族先民??H族人朝奉的名贵贡品。到了金代和元代,当时的朝廷就有规定:凡流放到辽东边地的犯人,若能“获海东青即赎罪,传驿而归”,①即捕捉到海东青就可以赎罪。可见当时政权对于鹰的重视。海东青缘起于肃慎语中的“雄库鲁”,意思是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   早期的肃慎先民是现代满族的祖先,为早期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又称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周武王时,肃慎贡“??矢石?e”,臣服于周。左传中有云:“肃慎、燕、毫,吾北土也。”据考古发现显示,肃慎民族商、周时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西至松嫩平原,是最早向中原朝贡的少数民族之一,曾有孔子“肃慎氏之贡矢”的典故。   而最初的海东青可以看做是肃慎的最高图腾,类似于汉民族的凤凰崇拜。据《山海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②但随着人当地人认知程度的逐渐提高,海东青也逐渐走向世俗化。《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逐渐成为用于满族人民标准狩猎的猎鹰,也称矛隼。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③   末代契丹统治者天祚帝定期派出银牌使官强行要求女真族进贡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④由此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⑤便是著名的辽金“海东青之役”,最终导致了契丹王朝的灭亡。   二、鹰猎历史变迁   海东青虽然是最早起源于肃慎民族的图腾神话中,而鹰隼的最早出现则产生于春秋时期,此时的鹰猎单纯作为一种捕猎方式,在中华民族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早作为一种宫廷贵族娱乐则见于《唐书》中对与渤海国纳贡的描述。   以粟末??H族为主体建立渤海国在中国唐朝时期统治东北的政权,在698年,建立??H国,粟末??H首领大祚荣自号震国王。唐玄宗时期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统辖忽汗州。从此以渤海为国号,忽汗州地区从此成为唐朝版图,被称为羁縻州。当地受唐朝文化影响很深,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海东之国,即海东青之国,在行唐帝国的朝贡体系中,海东青无疑是重要的纳贡物品。   而进入辽代,契丹人所建立的政权虽不断地学习汉民族文化,但其皇室的重要活动仍然和他们的游牧民族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契丹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海东青,重熙二十一年,辽兴宗遣使前往五国及鼻骨德等四部索要海东青,周边的各个部落都需要定期向辽朝进攻鹰。辽国也将海东青作为国礼送给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有诗云:“俊足来山北,猛禽出海东。”由此可见一斑。为了让海东青的供应和驯化更加满族契丹统治者的需求,辽国效仿唐制,设立长官鹰的五坊,并将海东青的图像绘画与军旗之上,可见海东青代表的极速和迅捷对于契丹社会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而随着末代皇帝求海东青五度,并以海东青为名不断地压榨女真,促进了女真的反抗和强大,最终以海东青为导火索导致了辽朝的灭亡。   而金朝对于海东青的态度基本沿袭辽俗,行捺钵之制,设立鹰坊。“捺钵”即契丹语行营的意思,从辽代开始,“捺钵”原来是指行宫、行营、行帐。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春捺钵即纵鹰捕杀天鹅,鹰坊里的海东青听过各自的牙牌用以给金主享乐。但是或许和辽朝灭国的原因有关,金朝时期统治者对于海东青的需求量逐渐减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