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起居制度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代起居制度初析

唐代起居制度初析   摘要:起居制度为唐代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日常起居、巡幸起居、外官起居、陵寝起居,对太上皇、皇太后、皇后、皇太子等皇室成员的起居等。本文对以上各类起居的内容及形式进行了详尽考述,并对唐代起居制度的渊源及影响做了较深的探讨,认为唐朝健全起居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皇室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为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服务。   关键词:日常起居;朔望朝;巡幸起居;公卿巡陵;朝集使;上表起居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6-0070-09      唐代起居制度是其典章制度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唐代相关典籍中。却没有将这一制度作为专门内容予以记载,致使相关史料散见于各种史书与政书之中,零星而分散。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制度长期以来也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也没有相关成果问世。本文试对唐代的这一制度做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引起对这一制度的重视,进一步深化其研究。      一、何谓起居制度      “起居”一词,其义颇多,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经有过论述,可以参阅。这里就不多说了。通常所说的“起居”,主要是指日常生活情况,引申为问安、问候、探视等行为,如韩愈诗所云: “人厨具旨甘,上堂问起居。”就是指晚辈对上辈的一种问安。在我国民间非常重视下对上的问起居,此事做得好坏,成为衡量子女是否尽到孝道的一个重要标准。白居易的《蜀路石妇》诗云:“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宁。其妇执妇道,――如礼经。晨昏问起居,恭顺发心诚。”描写了一位媳妇对其公婆“晨昏问起居”,极尽妇道的情况。不仅民间如此,在社会上层也同样存在问起居的情况,如汉制,“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问起居”。《后汉书》卷10上《明德马皇后纪》载:马太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盛况空前。其实问起居并非专指以下对上,也存在以上对下问起居的情况,如张禹曾为汉成帝师,晚年“天子愈益敬厚禹。禹每病,辄以起居闻,车驾自临问之。”颜师古注释说: “起居,谓其食饮寝卧之增损”。《有关这方面的记载,直到唐代仍不绝于史书,如“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店谒告,匕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这种情况的出现。乃是皇帝对某些臣子的特殊眷顾,历代皆有,并未形成制度,所以本文不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起居制度作为国家的一种典章制度,是指以下对上的一种探视和问候制度。在先秦时期虽然也存在这种现象,但那时只是一种礼节性的探视和问候,或者是晚辈对上辈的一种孝道的表示,属于社会礼俗方面的问题,并未形成制度。至秦汉时期初步形成了起居制度, 《汉官仪》卷下载: “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二月二十二日祭(上天)。日中到山,礼毕,群臣称万岁。有顷诏百官以次下。明(日)问起居。”这一制度为唐制所沿袭。《汉官仪》卷上载: “皇太子五日一至台,因坐东厢,省视膳食,以法制敕大官尚食宰吏。其非朝日,使仆、中允(旦旦)请问。”可见这一时期已经有了起居制度,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亡佚严重,其详情已很难考知了。   古代起居制度的完善应该是在唐代,其内容较之秦汉时期要复杂得多,不仅限于探视和问候,还包括了其他方面的一些内容,并且导致了朝会、议政、礼仪等制度相应地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相关内容也只限于臣下对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而言,如皇太后、皇后、太子等,汉代那种百僚向三公问起居的规定,在唐代是不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存在。是皇权不断强化并在国家典章制度上的一种反映。但是并不排除下级向上级或者晚辈向长辈问起居的现象出现。然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并非制度的强制性规定,而是一种个人行为或者传统礼俗的反映。   在唐代还一种情况,即在某些地区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如韩愈的《送郑尚书序》一文所载:   岭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隶岭南节度府,其四十余分四府。府各置帅,然独岭南节度为大府。大府始至,四府必使其佐启问起居,谢守地不得即贺以为礼。岁时必遣贺问,致水土物。大府帅或道过其府,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裤靴迎于郊。及既至,大府帅先入据馆,帅守屏若将,趋入拜庭之为者,大府与之为让,至一再,乃敢改服以宾主见。适位执爵,皆兴拜,不许乃止,虔若小侯之事大国。有大事,谘而后行。   文中所谓四府,即指治邕州的邕管经略使、治容州的容管经略使、治桂州的桂管经略使、治交州的镇南经略使并安南都护府。治广州的原为岭南经略使,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升为岭南节度使,地位高于其余四府经略使,故称之为大府。可知这种做法自至德以来始逐渐形成,并非国家制度之规定,因为节度使府虽然地位略高,但与经略使府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岭南在唐代为偏远之地,在五府中以岭南节度使府辖地最广,兵力最多,加之岭南七十州内民族众多,周边局势又非常复杂,所以其余四府唯岭南节使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