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宋元历史时期保定书院初析
唐宋元历史时期保定书院初析
摘 要:在古代书院初创阶段的唐代,全国共有地方书院49所,河北拥有3所书院,其中保定地区有2所,这在全国书院分布的相对比例较高。全国大部分地区书院的发展大多在两宋时期,保定书院同期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发展态势相比,明显落后。但到了元代,保定书院呈现出一种上升现象,就河北省域而论处于前列。考察区域书院教育的沉浮变动,可以发现与现代教育之间的渊源关系,从而为当今教育提供某些启示。
关键词:保定;书院;唐宋元历史时期;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11-0004-05
一、保定书院概述
学界一般认为,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置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这里所称的书院是兼具某些政治职能的图书搜集、整理与收藏机构。唐代也有一些私人读书处被称之为书院,基本上是学者个人读书或研讨学问的场所,其中虽有极少数书院已有讲学活动,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但作为书院制度尚处于肇始时期。五代十国期间,南唐境内已有几所书院。[1] 据当代书院史著名专家邓洪波先生所著《中国书院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版)的统计,合计地方志和唐诗中的记载,唐朝全国共有地方书院49所,河北共有3所书院,其中保定地区有张说书院、棠荫书院2所,由此可见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河北社会文化史及教育史的重要地位。
唐朝建立的“张说书院”被邓洪波教授认为是唐代最早的4所书院之一,也体现河北在书院起始发展中的领先位置。张说书院更是保定书院发展的源头,点燃了保定书院的星星之火。张说书院,又名张相公堂,在满城县花阳山中,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张说创建,为其读书藏修之所。[2] 棠荫书院,始建于唐代,在旧易州(今保定易县)署东召公祠,原为学者自修场所。宋代改为官办肄业学校,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御史张维恕在兴庆寺建书院,清雍正五年知州彭人瑛重修,后移到东大街新建,有房舍百余间,占地30亩,并改为棠荫书院。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改为州立中学堂,招易州、涞水、广昌(涞源)三县学生,学生同时也来自附近各县。因学堂经费由易州、涞水、广昌三县筹集,故对本州学生的学费有所优待,凡该三县的学生,每月缴大洋一元,凡外县的客籍学生,则每月缴大洋二元。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直隶省立第八中学。[3]
书院这一独具特色的文教机构虽萌芽于唐朝,确是在宋朝形成制度。书院从唐末的萌芽到壮大形成制度,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即使在唐代并未有书院形式出现的地区也都相继创建书院,并且书院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一种快速崛起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全国书院发展的整体趋势不同,两宋时期保定地区的书院发展却相当缓慢,数量极少,落后于全国其它地区。据可见的文献材料,目前可知两宋320年的时间,保定地区仅有1所张子书院,在安国县境内。《安国县志》中记载:“宋仁宗时,著名理学家张载莅任司法参军,于县城东北角辟馆讲学,‘启群蒙于旭旦’,时人称为张子书院。张载离任,书馆寻废,书院改为张子祠。”[4]
在宋代全国其它地区书院蓬勃发展之时,保定地区书院的发展并没有以唐朝书院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基础形成新一轮攀升的繁荣景象,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战争的冲击。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辽、金两国曾在河北境内拉锯作战近百年。北宋立国于无险可守的开封,只得以驻扎重兵作为“天险”,作为直接与辽接壤的广大河北地区,就成了宋防御辽进攻的前沿地带,屯驻了重兵。北宋与辽国以拒马河为界,对峙于河北平原中部。屯驻重兵严重影响了河北经济的发展,人民又要以赋税养兵,生存和生活尚不能保证,文教等精神方面的需求自然退而居之。书院往往是择胜地而设,追求清净雅致,讲究环境选择,当时河北一带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显然不适合书院的发展。
二是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北宋时期,河北境内蝗灾严重,受灾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灾情对民众的生活影响较重。今河北境内的有大名府、磁州、沧州、赵州、深州、雄州、邢州、冀州、乾宁军等州军府在北宋时期都曾遭受蝗灾20余次。农业收入是地方经济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农业靠天吃饭,蝗灾对河北各地的农业生产影响巨大。百姓受灾无粮,经济发展屡遭毁坏,民间和官府都缺乏经济实力发展文教机构,开展文教活动。书院作为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无经济的支持,更不能在此地有大发展。
元代(1279~1368年)是蒙古族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元朝政府对于书院采取奖励政策,积极加以保护和提倡。早在元太宗八年(1236年)行中书省事杨惟中征宋时,就收集大量宋儒所著书籍送到燕京,并建立宋儒周敦颐祠,设立太极书院。这是元代建立的第一所书院,也为全国书院的恢复和创建建立了信心。
元朝政府不仅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