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涵泳”不作此涵咏”
“涵泳”不作此“涵咏”-中学语文论文
“涵泳”不作此“涵咏”
李翔翥
“涵泳”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国语教学法和读书法之一,也是检验学习者母语学习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尺。在当今社会“国学热”背景之下,“涵泳”也是一种研习国学之道。但笔者在阅读一些谈论语文教法,学法,论道“国学”的报章杂志,甚至中学语文教科书时,经常会看到将“涵泳”写作“涵咏”的情况。其实,各大型语文辞书告诉我们:只有“涵泳”,而无“涵咏”一词 。“涵咏”当为“涵泳”传写之误,当为未审“涵泳”古义之朔,而主观臆测,妄改专文所致。
兹举数例如下:
(1)语文无疑是讨论最热烈也是被外界谈说最多的学科,特别是进入本轮课改的十年来,语文界更加热闹:课程理论方面争论不休,工具与人文的两性之争,训练与涵咏、预设与生成等过程方法之争……至今硝烟不绝;教学操作层面,新做法新模式层出不穷,而且纷纷为自己冠名,给语文加上某种修饰限制语,成为“门派”。(徐思源《语文之“觅”》,刊载于《语文学习》,2014年第3期)
(2)步出母校“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大门已经六十六个年头,我已是满头霜雪的耄耋老者。从教三十余年,退休三十余年,然在校就读情景仍记忆犹新。近代教育家、国学大师、老校长唐文治老夫子(号蔚芝,晚号茹经)(1865—1954)精神矍铄,全神贯注讲演和吟诵古诗文的神采,依然历历在目。唐调古韵犹存耳际,涵咏胸中。(萧善芗《唐调及其传承琐记》,刊载于《语文学习》,2014年第4期)
(3)朱子读书法有六条:居敬持志、循序渐进、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着紧用力。(赵志伟《谈谈书法和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刊载于《语文学习》,2014年第4期)
(4)在读这样“有句无篇”的作品时,我们不妨对这些写景佳句多加涵咏、玩赏,品出其精微的诗艺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2版)《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上述四例皆将“涵泳”误作“涵咏”。
一、各语文辞书皆无“涵咏”词条
笔者检阅几种常见的语文工具书,发现这些工具书中皆无“涵咏”一词,仅有“涵泳”一词及其文献用例,兹迻录如次。
《汉语大词典》“涵泳”条云:
1.潜游。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
2.浸润;沉浸。唐·韩愈《禘祫议》:“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明·宋濂《送刘永泰还江西序》:“今幸遭逢有道之朝,登崇俊良,凡有血气者莫不涵泳歌舞于神化之中。” 清·谭嗣同《<仁学>自序》:“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
3.深入领会。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西京以还至六朝及韩柳,便须铨择佳者,熟读涵泳之,令其渐渍汪洋。”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九:“熟绎上下文,涵泳以求其立言之指,则差别毕见矣。”
《辞源》“涵泳”条云:
1.水中潜行。《文选》晋左太冲(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
2.沈浸。唐韩愈《昌黎集》十四《禘祫议》:“臣生遭圣明,涵泳恩泽,虽贱不及议而志切效忠。”
3.深入体会。《朱子语类》五《性理》二:“此语或中或否,皆出臆度,要之未可遽论,且涵泳玩索,久之当自有见。”
《辞海》“涵”字条云:
沉浸。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
此外,《汉语大字典》、《中文大辞典》、《王力古汉语字典》等也未收录“涵咏”词条,兹不具引。
二、“涵”与“泳”、“咏”意义诠释及其组合
为何各大型语文工具书不录“涵咏”词条而一些语文杂志及其教科书倒有“涵咏”用例呢?推究将“涵泳”误作“涵咏”之由,笔者以为:当属未审“涵泳”古义之朔,而主观臆测,妄改专文,以讹传讹,习焉不察所致。我们从诠释“涵”、“泳”、“咏”三字基本意义入手,从而厘清“涵”与“泳”组合而不与“咏”组词在意义上的合理性与通达性。
“涵”的本义是水泽很多。《说文·水部》、《玉篇·水部》、《集韵·感韵》皆云:“水泽多也。”另《广韵·覃韵》亦云:“水泽多皃。”
又,《方言》:“涵,沉也。楚郢以南曰涵,或曰潜。”
《玉篇·水部》:“涵,没也。”
《元包经传·少阴》:“阴之涵。” 李江注:“涵,泳也。”
《广韵·覃韵》:“涵,涵泳。”
《字汇·水部》:“涵,沉浸也。”
左思《吴都赋》:“涵泳乎其中。”刘逵注:“涵,沉也”。
上述文献用例表明:其一,“涵”由本义而引申为“沉”、“没”诸义。其二,“涵”、“泳”可互训,表明二者可同义复用。即“涵泳”,一作“泳涵”。兹补一例,明·文征明《三学上陆冢宰书》:“圣化优游,泳涵滋久,人材猬兴,其势有不得不更者。” 其三,“涵泳”不写作“涵咏”。
“泳”:《说文·水部》云:“泳,潜行水中也。” 潜行为泳:如《诗经·周南·汉广》:“不可泳思。”毛传;《邶风·谷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