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俗乐舞台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岭南俗乐舞台初析

岭南俗乐舞台初析   岭南俗乐的发展是与岭南日趋繁荣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相联系的,明清时期岭南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又成为文化艺术繁荣的保证。诸多品种的发生、发展直至传播总是依托舞台才得以实现,这些舞台中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灵活移动的。有些属于上层社会,更多属于市井阶层;有的分布在都市,有的渗透到乡村。可以说,俗乐舞台无处不在,从中我们能了解到艺术家们的表演意识,还能透过表演意识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需求、审美嗜好与发展动力。譬如古戏台、锣鼓柜、班社、戏曲会馆、舞美等就是俗乐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它们因地域和经济文化基础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固定的大戏台   乳源镇溪祠戏台位于乳源县乳城镇宋田新屋东侧约300米处的镇溪祠内,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目前祠内保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的石香炉一个,清代碑刻六块。2003年5月20日,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进行全面维修。镇溪祠占地480平方米,由戏台、庙堂两部分组成。戏台四角由四条梁柱支撑,庙堂中设神龛,戏台与庙堂相对而立,中间为戏院,两侧是厢房,整座建筑联成一个四合院式的整体。该戏台是乳源县境内唯一的古戏台,其结构有江浙地区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北方庙会南移的实物   资料,极具历史、艺术研究价值。①   佛山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原名“华封台”,是华南地区最著名的古戏台。万福台与佛山祖庙正殿遥相呼应,据说其建造目的是上演粤剧(大戏)给对面的北帝观看,以酬谢北帝的保佑之恩。万福台正面四柱三间,分前台、后台两部分,中间用隔板分开。隔板两侧有四门,明间两门供演员出入,侧间两门供奏乐人员和舞台工作人员使用。前台演戏,后台化妆,演戏在明间,奏乐在侧间。前台三面敞开,可供观众三面看戏。戏台宽12.73米、台进深11.78米、台高2.07米、台至檐前高6.25米,整座戏台高于观众席。隔板中间的金木雕两侧悬对联“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徹紫霄”,正是万福台的真实写照。万福台在粤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已成为海内外红船子弟寻根的重要场所。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琼华会馆就建在佛山。旧时戏班每年组班一次,然后乘红船分赴各地演出,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在祖庙万福台举行,因而万福台又有审戏台的作用。秋收之后,几   乎每晚都有演出,四乡来看大戏者,络绎不绝。②   里东戏台位于南雄市珠玑镇里东街的一座官道寺内,官道寺又称广明殿和广明院。据《南雄府志》载:“广明院在里东村,宋嘉祐四年(1059)创”,又据保存在寺内的石碑记载:清代乾隆四年(1775),由住持僧斌机重修官道寺。寺内住有数名僧人,神堂供奉观音、罗汉等佛像,直至解放初期。现除戏台和厅堂完整外,神堂、佛像、僧人均无。戏台建于清乾隆四年,建成后一直作为接待省内外戏班子演戏场所。1995年7月21日,南雄县人民政府公布里东戏台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省文化厅和南雄市拨款重修戏台,现戏台由里东村村委会   管理、使用。③   马市戏台位于始兴县城东14公里的马市镇原马市新墟内、浈江南岸,据《始兴县志》有关“马子坳墟”的记载及民俗调查可知,该戏台应建于清代中期,戏台由墟镇上的各商号捐资建造。马市原名叫“马子坳”,是南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每年八月十五左右或庙会活动时最热闹,墟镇富商请“湖南花鼓戏班”、“江西采茶戏班”、“广东粤剧戏班”等戏班来此演出,粤北文人墨客和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前来观看。它既是始兴清代商业及文化生活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   古代建筑艺术和粤北戏曲音乐的实物依据。④   二、移动的舞台   《文心雕龙·诠赋》:“丽辞雅意,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组织是岭南俗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以往随意的、临时的小规模表演发展成有严格管理的团体表演,这个团体概念就是班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的要求,这种组织严密的管理和培训机构在各地出现,它们按市场需要操控着音乐表演艺术的运作,使俗乐文化的发   展有了十分清晰的体制保障。   清代岭南俗乐舞台除了固定的还有移动的,移动舞台的表演十分频繁,八音锣鼓就是在这种移动的舞台上完成的最   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   锣鼓柜是一种以镂花木板组嵌而成的长方形木柜,可抬动,在形制方面此锣鼓柜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用酸枝、花梨等木材制作而成,配有丝绸绣花的华盖。其顶盖、柱子、周边均雕刻着各种花草虫鱼,栩栩如生,有的雕刻有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和历史人物,雕工精细,装饰性强。锣鼓柜四角用雕花圆杆撑起棚盖。柜中间立铁架,上端横折,作悬挂乐器之用。柜子台面前半部开一大圆孔,乐器从此圆孔放进、取出。   从顺德杏坛镇高赞村“鸣盛桐台”锣鼓柜的形制特征看,正、侧面有“鸣盛桐台”等铭文,两侧各有大小两轮。长3.6米、柜长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