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地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初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地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初析

山东地区早期铜器及相关问题初析   [关键词]山东地区;早期铜器;相关问题   [摘要]早期铜器的发明与应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标志,对促进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探讨早期铜器的产生、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主要依靠田野考古发掘资料,就山东地区发现的早期铜器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5―0122―06      中国早期铜器的研究,是一个重大学术课题,已引起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早期铜器的出现不仅使生产力发展水平发生质的飞跃,而且表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将要发生巨大的变革。铜器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起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利用考古资料,就山东地区发现的早期铜器及其在文明进程中的地位进行初步探讨。      一      在山东地区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发现有早期铜器的迹象。泰安大汶口遗址墓出土一件孔雀绿色骨凿,经鉴定,含铜量为0.099,显然系被含铜物质污染所致,也许是铜器加工的痕迹。该墓年代距今大约在5000年-4600年之间。这一例证虽不能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产生冶铜业,但它给我们以启示,证明大汶口文化晚期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具备冶炼铜器的能力,尽管遗址中没有发现铜器标本和冶炼遗迹,但大汶口遗址墓葬器物所显示的手工业规模,以及骨针的针鼻、龟甲上的圆孔、象牙梳等,都应是具有使用青铜器的迹象。这种推断,在山东龙山文化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目前,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主要发现5处含有铜器或铜炼渣的遗址。它们是胶县三里河、诸城呈子、日照尧王城、栖霞杨家圈、长岛北长山岛店子以及临沂大范庄遗址。在三里河龙山文化遗址发掘时发现两段铜锥。编号分别为T21:11和T110:11,虽然出土时不在一起,根据实物观察,铜锥一段较粗,另段较细,如果对接,则接头的面积形状相差不多,可能是同一件标本残断所致。在第二次发掘呈子遗址时还出土过残铜片。对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时,在T101第三层中出土一些铜炼渣。发掘杨家圈遗址时,在T23第层发现一段铜条,长18毫米,两端均残。较粗的一端宽5、厚3毫米;较细的一端宽3、厚也近3毫米。剖面似为三棱形,因锈蚀过甚不能确定。经孙淑云先生鉴定,认为是铜器残段,原先可能是锥。由于锈蚀严重,又不便切开,故未进行详细的成分分析,只能确定是铜。另外,在许多探方的龙山文化层中发现有碎铜末,均不能成型,最大的直径仅5-6毫米,也应是小件铜器锈坏的残渣。在店子遗址的一个灰坑中也发现了残铜片。   上述遗址出土的铜器大部分未作鉴定,只有对三里河遗址的铜锥进行过测试。从金相组织和成分看,该铜锥系铸造而成,金相组织观察有树枝状结晶,组织不均匀,成分也有较大偏析。黄铜器物成分中均含有铁、铅、锡、硫等杂质,特别是具有一定量的硫,由于含硫并与铅形成硫化铅,说明所用原料是不纯净的,冶炼方法也是比较原始的。据统计,含锌从20.2%到26.4%不等,平均为23.2%;其余还有锡0.35%―2.15%,铅1.77%―4.26%,硫0.053%―0.43%,铁0.585%―0.93%,硅0.043%―0.11%。所以,那两段铜锥都是成分不纯的黄铜。可能是富含铜锌的氧化共生矿在木炭燃烧的还原气氛下合成的。   经过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反复试验后认为“早期黄铜的出现是可能的,只要有铜锌矿存在的地方,原始冶炼(可能通过重熔)可以得到黄铜器物”。据山东省地质局提供的资料,潍坊、烟台、临沂等地区,铜锌或铜锌铅共生矿资源十分丰富。胶东地区福山县拥有铜锌共生矿,平度市发现含铅的铜锌共生矿,人们还在那里发现古代采矿、炼渣、炉衬材料等遗迹。五莲县1958年开采过含铅的铜锌矿床。日照开采的一些小矿山有铜锌共生的。此外,安丘、昌乐等地也都有这类共生矿在开采生产。严文明先生指出,“我国黄河流域的铜锌或铜锌铅共生矿比较丰富,为早期冶炼黄铜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锌的冶炼是很困难的,因为氧化锌被还原的最低温度是904℃,而锌的沸点是906℃,往往刚一还原就变成气体飞散。但金属铜的存在可使锌蒸气通过扩散作用溶解于铜,并降低铜的熔点,这样就可以得到黄铜”。看来,三里河遗址的黄铜锥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制成的。   岳石文化是继山东龙山文化后而兴起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1600―1300年。这一时期发现的铜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较龙山文化有了较大提高。在牟平赵格庄遗址灰坑中发现一件铜锥(H37;29)。这件铜锥完整,表面锈蚀较重。尖锋利,剖面近三棱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