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慢性硬膜下血肿52例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剖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52例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剖析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相应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5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15% 。其中颅内积气3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积液漏2例,保守治疗后吸收;血肿复发1例,再次手术治疗痊愈;精神障碍1例,癫痫1例,经对症治疗无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 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效果显著,但需重视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是指颅内出血时,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3w后出现症状者。多发于小儿及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的10%。起病隐袭,症状无明显特异性。CSDH手术方法很多,钻孔引流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本文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5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后并发症,并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5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患者,其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61.3±1.3)岁。碰撞伤30例,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18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痴呆、智力下降,轻度偏瘫表现。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30~50ml 10例,50~100ml 28例,100ml以上14例。位于额颞部10例,额颞顶部16例,额颞顶枕部26例。
1.2方法 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麻醉措施,实施钻孔引流术,引流管选用带针芯的硅胶引流管,术中可将头部弯曲,快速紧贴颅骨向血肿置入引流管。然后用温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置换血肿液,明胶海绵填塞骨孔,逐层缝合头皮。术后采取头低位,大量输液(2500~3000ml/d)以促进脑膨胀。
2结果
52例患者中,其中42例痊愈,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15% 。其中颅内积气3例,硬膜下积液3例,脑积液漏2例,保守治疗后吸收;血肿复发1例,再次手术治疗痊愈;精神障碍1例,癫痫1例,经对症治疗无复发。无死亡病例。
3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本病症状多样且进展缓慢,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多数患者预后良好[2]。关于CSDH的发病机制,渗透压梯度及半透膜学说已被否定,目前认为血肿外膜新生血管形成及再出血、局部纤溶亢进等因素在CSDH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关的细胞因子参与其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
3.1颅内积气 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中,颅内积气至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4]。本研究中,3例患者出现颅内积气,该症状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切口缝合不严;引流装置中的气体回流至血肿腔内;切开硬膜后空气进入颅内等。
防治措施:手术取体位时头部尽量偏向健侧,患侧肩部垫高,必要时取侧卧位,使骨孔位于最高点。切开硬膜后立即置入引流管,管周用明胶海绵填塞,颅骨钻孔处严密缝合切口,采用封闭式引流,术中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排出空气;冲洗时切勿让空气进入血肿腔。术后多取患侧卧位,有利于受压塌陷的脑组织复原。对于颅内积气只要不是张力性气颅,随着脑组织的复原多能自行吸收,不需要特殊处理。
3.2脑脊液漏 术后每日引流量200ml且引流液清亮,性质如脑脊液。应考虑脑脊液漏[5]。本组共发生2例,可能原因是放置引流管或冲洗时水压过所致。
防治措施:术中冲洗压力要小,置管操作轻柔避免损伤蛛网膜;术后提升引流袋,高于脑室平面10~15cm,以免脑脊液过度引流造成颅内压过低。至引流液变少且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时,拔除引流管,拔管时引流管切口加缝一针。
3.3血肿复发 本组发生1例,在术后1个月复发。患者再行钻孔引流术,未再复发。常见的复发原因有:①老年患者脑萎缩,硬膜下腔不能闭合,②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③冲洗时水压过大,致使蛛网膜血管或血肿包膜血管破裂;④对手术切口止血不彻底而经颅骨孔渗入及钻孔时用力过大而致血肿复发。
防治措施:术中冲洗要彻底,减少血肿腔内高渗液的发生;切开硬脑膜后应缓慢释放血肿液,对颅骨板边缘及硬脑膜止血要彻底;颅骨钻孔时严禁用力过猛以免撕裂硬膜。
对钙化血肿包膜坚厚患者,应予以切除。钻孔的位置应在血肿的后极,这样有利于引流血肿,为避免引流不畅术后采取头低位大量输低渗或等渗液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