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惠州窑若干问题剖析
惠州窑若干问题剖析
[摘要]惠州地区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惠州窑是广东著名的北宋时期窑址,与广州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并称为“广东三大民窑”。本文依据考古发掘资料,试将惠州窑与西村窑、潮州窑作一初步比较,并对惠州窑的命名、产品烧造技术、产品特色、器物名称、产品销路等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惠州窑;西村窑;潮州窑;陶瓷生产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36-04
惠州地区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界在惠州博罗县就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梅花墩窑址①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岗窑址,②两者都属于原始龙窑,而且是中国比较早的龙窑。北宋时期,惠州东平的惠州窑是广东名窑,与广州西村窑及潮州笔架山窑并称为“广东三大民窑”。
一、惠州窑的命名
惠州窑是广东著名的北宋窑址,发现于1976年,同年进行发掘清理,翌年发表了发掘简报。③当时窑址所在地为惠州市郊区公社东平大队窑头山,现属惠城区桥东办事处东平村。它由三处堆满瓷片的废窑构成“品”字形的山岗,当地群众习称“窑头山”。山高8.4~8.8米,范围600×700米。惠州窑建筑在窑具和碎瓷废品堆积层之上。根据发掘简报,窑址明显可以分为两大期:一期为建窑之前的废弃堆积,即第六层;二期是残窑床所在的地层,即第四层。但从简报文字看,所发掘的都是二期堆积,一期的即更早的堆积尚未发掘。由此可见,惠州窑很值得深入研究。
研究惠州窑,首先须解决名称问题。惠州窑的命名目前尚未统一 ,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大典》称之为惠州窑;④而因该窑所在地的小地名叫窑头山,发掘者在其有关论著中将其称为窑头山窑;⑤其他学者及惠州文博界则称其为东平窑。
我们知道,史前考古对遗址的命名都是以小地名命名的,如龙山文化以山东龙山镇命名、仰韶文化以河南渑池仰韶村命名等,但就瓷窑的命名而言,则范围要更大。唐代习惯以窑址所在州来命名,如耀州窑、磁州窑等,或者略去“州”字。现代陶瓷专家对于考古发现的窑址,习惯以县域来命名,比如广东省就有梅县窑、新会窑、海康窑等。《中国古陶瓷图典》列出的21个广东窑址,除西村窑、石湾窑外,都是以县域命名。西村窑和石湾窑由于其在对外贸易或同行业中的地位,自从命名后在国内外已经被普遍接受,并且深入学者心中,已经成了定名,当然不必再更改。而对于发现于惠州窑头山的宋窑,我们赞同《中国古陶瓷大典》的命名,主张将以东平窑为代表的窑群定名为惠州窑,对于东平窑本身,既可从大的方面称为惠州窑,也可以从小的方面具体称为东平窑。
二、惠州窑的年代
从文化堆积看,惠州窑本身至少可以分为两期,已经发掘的也即目前所见到的资料属于第二期。窑炉本身的地层关系是叠压唐墓而被窖藏铜钱的灰坑所打破,它的年代关系则是晚于唐代而早于灰坑(窖藏坑)。窖藏坑所出铜钱,最晚的是南宋初年高宗建炎通宝,这是窖藏坑的年代上限;惠州窑产品中有北宋初年的凸唇碗。根据层位关系和产品特色,惠州窑生产的时间(含一期)约从北宋初年至元丰年间,估计使用时间约为120年左右。
广东另两大民窑与惠州窑的存在时间基本相同。潮州窑(以5号窑为代表)在唐代已开始生产,其废弃年代在北宋神宗元丰至徽宗建中靖国年间(1078~1101),使用年限可能在三个窑中是最长的。西村窑的年代也定在北宋年间,估计使用时间为150年左右。
三、惠州窑的烧造技术与产量
春秋时期,惠州地区已拥有处于技术领先地位的龙窑技术。龙窑是利用南方丘陵地带山麓斜坡之地而建筑的长条形陶瓷窑炉,产生并广泛使用于南方,北方不见。它的最大特点是窑身长,犹如一根放倒的烟囱,窑火从低处的燃烧室贯通到窑尾,然后通过烟室、烟囱排出窑外。这种由窑身的自然倾斜而产生的抽力,在窑腔中很容易产生副压(抽力)作用,把火焰一级一级引向高处。龙窑适合烧造青瓷,适当地控制窑炉的进风量,使窑炉内形成半缺氧状态,形成还氧焰,胎质和釉质中的氧化铁就会还原成青色。这样长的窑身,要把燃烧室燃起的火焰延伸到窑尾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晋时期就创造了对窑炉每隔1米左右设一投柴孔、分节烧成的办法,解决了窑炉中段燃料追加问题。因为这个改进,到宋代就出现了逾百米的窑炉。⑥
宋代,在龙窑中分化出新的窑种,阶级窑为其中一种,熊海堂先生称为“平焰式龙窑Ⅱc型”。⑦这种阶级窑,首见于潮州窑和惠州窑。如惠州窑,窑壁粘附一层很厚的墨绿色玻璃(窑汗),说明窑炉结构性能良好,其建窑技术和烧窑技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窑温亦可达1300°。过去多认为阶级窑出现于明代以后,⑧自从发现惠州窑和潮州窑后,才突破了学术界的这一认识。
惠州窑、西村窑和潮州窑虽然都是龙窑,但长度、坡度略有不同。惠州窑火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