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夜锣鼓文化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房县夜锣鼓文化剖析

房县夜锣鼓文化剖析   摘 要: 从地方丧葬民俗的角度分析了夜锣鼓的起源,探讨了夜锣鼓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宣扬伦理道德、陶冶情操以及宣讲党的政策等方面的文化价值,进一步解析了夜锣鼓的艺术结构和艺术特色,指出了其生存的文化危机。   关键词: 房县;夜锣鼓;丧葬民俗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4-0039-05   千里房陵,东北临武当,西南接巴蜀,古时是名副其实的“朝秦暮楚”之地。“人格有桑梓,俗自分南北”。“秦头楚尾”,“其人半楚”。特定的地理位置使人们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民间文化等方面无不显出兼容并蓄的特点,从而使“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南山近蜀则如蜀,北山近秦则如秦,而东部亦“深有楚风”。《郧阳府志?风俗篇》中亦载:“民多秦音,俗尚楚歌”。   房?h的民歌文化极为丰富,是一个彩石片片玉,折枝寸寸香的民歌海洋。房县的民歌种类多样,形式优美,如薅草歌、婚庆歌、采茶歌、劝酒歌、绣花歌、丧鼓歌等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丧鼓歌”成为房县目前最为典型的民歌文化。   房县民间的传统习俗认为,凡人享年60岁以上,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意外病故,都是寿终正寝,并把这种人的丧事称为“白喜事”。既然是“喜事”,那么就该办得热闹一些。于是在房县的丧葬礼仪中便有了以夜锣鼓来娱尸闹夜的礼仪和习俗,以庄严、神秘、悲壮、苍凉的气氛来表达对死者的眷恋和哀悼,以及对生者的安慰。   房县的丧鼓歌,即夜锣鼓、丧歌、待尸歌、孝歌、阴阳歌,有的也称“绕棺歌”。它主要以说唱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不仅是中国丧葬文化中一种风格别具的娱尸文化,而且是房县地方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据有关文献记载和考证,早在先秦时期,秦巴楚庸之地已有了夜锣鼓的娱尸习俗,后来不断民俗化并延续。到清朝和民国期间,有地位的人逝世请僧道念经,请仪宾开祭;一般群众死了,也逐渐以夜锣鼓来闹夜致丧,这样,夜锣鼓便成为了鄂西北特别是房县丧葬礼仪中不可多得、最富有情趣的殡礼文化。   一、夜锣鼓的起源   关于夜锣鼓的起源,笔者因研究程度有限,难予以定论。但据有关文献考究,特做以下概说,或为一家之言。   1. 巴蜀传入说   据《后汉书》载,巴人酷爱跳丧舞,又称“跳丧鼓”或“巴渝舞”,是一种祭祀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当年,巴人在强敌殷人70万大军面前大跳“巴渝舞”, 其目的有二:一是驱鬼避邪;二是鼓舞士气。事实上,巴渝舞在当时确实起了巨大作用,以至于伐纣战争结束后,武王特下令将巴渝舞列为宫廷舞,后来,巴渝舞逐渐演化为巴山蜀水一带的祭祀舞,这在刘向的《世本》、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人的《晋书》、杜佑的《通典》、樊绰的《蛮书》中都有说明。   跳丧舞是以讲述人类起源、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开场时先由一人提锣绕棺边敲边唱,其后掌鼓师附“相合之声”,围观的人也可加入其中唱歌。歌子曲调宽广、节奏明快,唱腔时高时低,充满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房县的夜锣鼓无论从唱调内容、唱歌形式、唱腔特点等方面都与商周时的巴蜀跳丧舞极为相似,而历史上相邻或相属的地域文化“跳丧舞”无疑与房县夜锣鼓有着“同宗同祖”的关系。   2. 荆楚传入说   古时候的楚人信鬼神。《列子?说符》载:“楚人鬼而越人祥”。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曰:“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房县在先秦时长期就是楚国的属地,房县夜锣鼓极有可能是楚人“信鬼好祠”、“以乐诸神”的沉淀和遗存。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的祭神乐歌加工创作的。《乐皇太乙》的第一段歌词是:“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玉珥,锵鸣兮琳琅”。而今天,房县夜锣鼓的“开歌路”的起头则是:“日吉时良,天地开张,香焚宝鼎,金鼓哐当”,二者何其相似!   屈原又作《招魂》中,有“东南西北四方不可以寄居”的详细唱词。而如今房县夜锣鼓中也有如此相似的唱词:“开罢歌路往里走,引魂幡儿拿在手,我劝亡者莫走东,东有江海和大风;我劝亡者莫走南,南面有座火焰山;我劝亡者莫走西,西边佛祖法无比;我劝亡者莫走北,北面寒冷去不得;我劝亡者走中央,五龙捧圣上天堂。”这亦说明屈原《招魂》与今天存留于房县的夜锣鼓文化确实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关系。   古时荆楚巴蜀之地巫风盛行,人民以歌舞娱神,而房县人民视死为“上天(或升天)”,于是发展到今天人民用“夜锣鼓”的形式送死者“上天堂”是不难理解的。   总之“巴蜀传入说”也好,“荆楚传入说”也罢,它们与房县的夜锣鼓之间应该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或渊源联系,因为“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摆脱不了相邻或相属地域文化的必然影响!”   二、文化价值   房县夜锣鼓,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房县古朴民风民俗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山区人民口头传存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也许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