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

浅述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   [摘要]木偶戏是我国传统傀儡艺术中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班是目前河西地区唯一尚存的一支杖头木偶戏班,20世纪80年代前经常活跃于张掖城乡及其周边地区。   [关键词]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I23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2-0024-02   张掖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千百年来,张掖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包括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随着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传统的杖头木偶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传承和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张掖邵家杖头木偶戏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亟需传承、拯救和发扬。   一、邵家杖头木偶戏的起源与发展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一种融合雕刻、服装、道具、表演、剧本、音乐等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据《张掖市志》等相关资料记载,张掖杖头木偶戏是明初由于朱元璋大规模移民从秦晋一带传入的。至清代中期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当时,张掖较为著名的木偶戏班有三个:一是于道光初年的双盛班(即邵家木偶戏班),已有九代传人;二是杨杰于道光年间创立的皮影班(义和班),到杨德望时,于宣统三年(1911)增添木偶,改名为义和班;三是由魏学富、魏学剑兄弟俩在光绪三十四年(1906)创建的全盛班。这三个戏班都是主要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班主管理的家传世袭制。戏班成员大多数半农半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木偶戏班多是在农家婚丧嫁娶、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应村寨邀请而前往助兴的。演出场地一般不受限制,在场院、宅院、草坪上临时搭台都可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戏改”,对民间戏班进行改造,合并成国办和半国办性质的剧团。1952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以双盛班(即邵家班)为主,合并全盛、义和,成立了“张掖县前进木偶剧团”,班主为邵家第八代传承人邵延年。剧团成立后,即组织木偶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进行拜师授徒,培养木偶新人等活动。1957年,张掖县前进木偶剧团参加了甘肃省木偶、皮影调演,其中的《拿潘洪》、《黄鹤楼》获一等奖,《取都城》获二等奖,剧团集体荣获二等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前进木偶剧团发展受挫,1964年被迫解散。文革结束后,几经努力,前进木偶剧团终于在1978年得以再次复演,但好景不长,由于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剧团最终解散,又以个体形式生存于乡间村落。   二、邵家杖头木偶戏的艺术特色   邵家杖头木偶戏有着十分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木偶的制作、表演及音乐内容等方面。   (一)造型艺术   邵家班在木偶造型设计方面十分注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积极借鉴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的制作工艺,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在木偶造型的处理上,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通过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情完美的刻画出来,达到了疑似真人的艺术效果。   邵家木偶头的基本造型主要是生、旦、净、丑、末,以及因剧情需要而制作的神仙、鬼怪和动植物。在造型上追求精巧自然,精雕细刻。木偶头由梨木加工雕刻而成,采用挖空的两瓣合并形式,内部装置机关,在表演的时候,木偶头可左右转动,双眼亦能上下闪动、左顾右盼,嘴巴能张能合,舌头伸缩自如,鼻子可上下移动,面部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雕刻工艺以家传方式为主,流传至今未曾中断。因受传统戏剧脸谱的影响,邵家戏班根据木偶人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在彩绘脸谱时,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如旦角的柳眉杏眼,净角的头如巴斗、眼似铜铃,又如媒婆婆阿谀谄媚的笑眼和能说会道的薄唇等等,神态各异,特色鲜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表演艺术   邵家木偶戏班主要在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传统节日受邀演庙会戏。另外,农闲时也通过走村串寨进行流动式的演出。戏班一般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在时间上不受限制,一般白天演木偶,晚上唱皮影。在乡村他们把这种演出方式称作“风交雪”,而在城市则称作“两条腿走路”,意为白天唱木偶大戏,晚上唱皮影小戏,通常是一天唱三本戏。每一位演员都要掌握各种角色的演技,要能说能唱,或担任乐器伴奏,班子里的演员往往是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   邵家班子的杖头木偶全长有1公尺左右,比一般同类木偶大。木偶平底没有腿,如需腿部动作表演时,另制作双腿由演员配合操纵,称之为“配腿”或“配脚”,这种技法在有些杖头木偶戏中又叫“亮靴”或“打靴子”。木偶两手无臂,仅有一对手掌,上装两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