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对联及其谐音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对联及其谐音美

浅述对联及其谐音美   [摘要]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一种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千变万化的汉字字音形成的谐音联,使对联文化更富有情趣美。谐音联不仅含蓄委婉,而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   [关键词]对联;谐音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069-02      一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高雅的文学性和广泛的实用性,广泛存在于各类生活习俗之中,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学品种。它的形成虽然是从骈文和律诗发展而来,但它并非骈文和律诗的简化,更不能算作骈文和律诗的附庸,它是由骈文和律诗的提炼、浓缩而成的。但有其不可掩抑、不可磨灭的特色,而这种特色绝对不是骈文和律诗所能代替的,它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从骈文和律诗的领域中独立出来,蔚为包罗万象的艺术王国。”   “对联”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西湖二集#8226;忠孝萃一门》:“洪武爷抚定了婺州,于城楼上立大旗两面,亲书对联道:‘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沈德符《野获篇》:“张江陵盛时,有送对联谄者。”对联还有许多其他名称,如对子、对句、对语、楹联、楹语、联句、联语、连语、联对……《宋史》记载,五代后期后蜀孟昶有一天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代学者纪昀、梁章钜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常江在《中国对联潭概》中认为迄今最早的对联是陆云和荀隐的对话“云间张士龙”和“日下荀鸣鹤”。   由《中国对联大辞典#8226;对联知识》中“对”和“联”的定义可知,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指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字数相等,音节数量相等,这样视觉上才整齐、对称,节奏感强,形成视觉上的和谐美、听觉上的音乐美。如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则形成两副对联,即上、下联中字数相等,音节的数量相等,词性相对,整齐工整,用词准确,具有和谐美、音乐美。由此可见,汉字构成对联并形成对联文化,由于汉字字音不同、字形不同、语境不同、语调不同,字义便大相径庭。      一      谐音即运用字词的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构成双关意义。利用谐音写对联,是中国文人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借助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含蓄表达观点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从字面上看,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笛子的声清难比箫音婉转平和。但“橹速”谐音东吴都督鲁肃,“帆快”谐音西汉大将樊哙,“笛清”谐音北宋大将狄青,“箫和”谐音西汉相国萧何。该联借助谐音评论历史人物:三国的鲁肃不如汉初的樊哙,北宋的狄青不如汉代的萧何。上联说文不如武,下联是说武难比文。由此可以推断,上联是位武官所写,下联则是位文官所对。   (二) 知识积累不够,误用汉字,形成谐音   如“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错了。”从字面上看,前两字是叠字名词对仗,第三字是代词,第四字上、下联都是动词,第五字是虚词,对仗十分工整,内容也并无不当之处。但这副对联出自科考之中,就成了一副巧妙对联。据文献记载:清代一次科举考试中,以《尚书#8226;秦誓》中的一句“昧昧我思之”为题,有一考生视力不佳,并且知识积累不够,写成了“妹妹我思之”。阅卷官见了,哑然失笑,提笔批了“哥哥你错了”五字,恰成一副对联,读之令人忍俊不禁。   (三) 时人迫于形势,不敢明说,情感暗含其中   如“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光绪年间,民不聊生。合肥人李鸿章权倾朝野,翁同?为常熟人,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大司农。时人作联讽之,巧借二人的籍贯做文章,而言外之意:瘦了天下肥了宰相,荒了世间熟了司农。“肥”与“瘦”、“熟”与“荒”借音同义不同而形成鲜明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清代著名文人金圣叹因抗粮哭庙案,临刑前写下:“梨儿心中苦,莲子腹内酸。”此联巧借“梨”与“离”、“莲”与“怜”的谐音抒发自己的情感,离开儿子很不是滋味,可怜儿子以后无父亲管教,心中更是一阵酸楚。金圣叹心情酸苦,儿子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但迫于当时形势生怕累及儿子不敢明说,只好借对联表达父亲对儿子的爱。一副对联写尽胸中怨愤,正是大文学家的手笔。   (四) 欲说还休,委婉表达   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这是明代文学家程敏政早年与其岳父李贤属对时的一副对联。“荷”谐音“何”,“藕”谐音“偶”,“杏”谐音“幸”,“梅”谐音“媒”。宰相李贤喜爱程敏政的才华,欲招为婿,借桌上之物即兴出句,语意双关:荷为藕之花,藕为荷之实,两字皆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