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栀子豉汤
浅述栀子豉汤
摘要:本文主要阐明栀子豉汤的方义,探讨“得吐者,止后服”的含义,并从该方探讨仲景护胃气、就近逐邪的用药心法,以及同温病学三焦、卫气营血辨证的联系。
关键词:栀子豉汤;经方;方解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5.024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5-0107-02
Discussion of Zhizichi Decociton
ZHAI Jin-hai, HUA Hai-bing, CHEN Lan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of Jiangyin TCM Hospital, Jiangyin 2144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llustrated the meaning of Zhizichi Decociton, and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 of puzzling point “when to vomit, stop eating”, and discussed ZHANG Zhong-jing’s principle of protecting stomach qi, expelling pathogen by the shortcut, and the relation with the Sanjiao differentiation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weifen, qifen, yingfen, and xuefen.
Keywords: Zhizichi Decociton;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prescription analysis
?d子豉汤是《伤寒论》治疗胸膈郁热的小方,但目前对其方义的论述尚有不明确之处。兹从栀子汤的方义及栀子汤的用药心法作一阐述,并就其与温病学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的联系进行分析。
1 关于栀子豉汤方义
有学者认为,豆豉“既能解表宣热,载栀子于上,又能和降胃气于中,二药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1]。该解释似乎很合理,但与栀子汤的方义有悖。因栀子质轻,药性上浮,无须豆豉载以上行;豆豉质轻而具有宣透之性,与栀子相须而用,增强了宣透胸膈郁热的药力,非“和降胃气”之义;和胃气,仲景一般用甘草,但甘草味甘,入中焦脾胃,不能上浮至胸膈,由此可看出仲景选药之精当。这点可与涌吐剂瓜蒂散互参。瓜蒂散涌吐上脘痰食,也是用香豆豉护胃气的,因豆豉具有宣散之性,不会削弱瓜蒂涌吐之力。豆豉用在该处其实是发挥“护膈气”功能,不使邪气传入中焦。全方的药性是向上向外,非“宣中有降”,故栀子豉汤的方义为轻清宣透,使胸膈郁热从上而解,病位在上焦。
2 关于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的含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76条“发汗后,
基金项目: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1年);江苏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专项(2009年)
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该条文论汗、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但对“得吐者,止后服”一语的理解,后世颇有争议。
成无己、柯韵伯等认为栀子豉汤是涌吐剂,主要依据《内经》“酸苦涌泄”之说,因栀子味苦,淡豆豉味酸,合而为酸苦涌泄之剂。然本方证为太阳表病误汗、吐、下,致邪气内陷,扰于胸膈所致,岂可更行催吐,况兼呕者加生姜,既要催吐,又要止吐,不合情理。故从涌吐剂作释不当。
张隐庵认为,“方后‘得吐者,止后服’六字为衍文”,但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44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服法为“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三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得吐则止”与“得吐者,止后服”说法类似,可见衍文一说可能性不大。
徐灵胎《伤寒类方?栀子汤类》指出:“栀子汤加减七方,既不注定何经,亦不专治何误,总由汗吐下之后,正气已虚,尚有痰涎滞气,凝结上焦,非汗下所能除之,经所云:在上者,因而越之,则不动经气,而正不重伤,此为最便,乃不易之法也。古方栀子皆生用,故入口而吐。后人作汤,以栀子炒黑,不复作吐,全失用栀子之意。然服之于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