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外食用色素比对分析
色泽、味道和形状是构成食品感观质量的三大要素,其中,色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常,颜色靓丽的食品能增强人的愉悦感,促进食欲,增加消化液分泌,更受消费者欢迎,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人类利用色素改善食品感官品质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公元10世纪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例如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用茜草植物色素为食品着色。我国自古就有用红曲米酿酒、制红肠和酱肉等习惯,至今在江南一带还有用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的传统。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随着食品种类的多样化及加工技术的发展,更是普遍使用着色剂(食用色素)来改善食品色泽,消除加工中不同批次间的颜色差异,从而达到提高附加值,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然而,在工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受利益驱动,不法商贩向食品中非法添加、超量、超范围使用色素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内外已经报道了多起因色素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2003年烟台发生的“桃红”染色五香花生米,浙江苍南县的“工业橙”染色“乡巴佬”等卤制品,杭州的“碱性品绿”染色“毒海带”;2005年欧盟在辣椒、肉灌肠等制品中检出苏丹红;2006年河北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2011年上海华联超市被报道多年销售“染色馒头”,经查发现多个批次违规使用柠檬黄;2012年重庆又被报道花椒中非法添加罗丹明B,等等,这些事件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无不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和人民群众的恐慌。因此,食品中合成色素的监管一直是食品安全的重点关注领域,系统研究合成色素的种类和性质,建立食品中合成色素的快速筛查和检测技术,分析食品中合成色素可能的来源,采用技术手段降低交叉污染的水平,对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减少合成色素对人体的危害,增强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意义和现实需要。
1 食用色素概述
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目前,我国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可应用于食品中的色素有67种,其中合成色素为11种,天然色素为56种。
1.1 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从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如叶绿素、姜黄色素,茶黄色素、番茄红等),还包括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等)、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和无机色素(二氧化?,氧化铁红等)。目前,一些天然色素,如β-胡萝卜素,已经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进行生产,它们的化学结构和生理作用与天然β-胡萝卜素并无差别,所以也把这类色素等同认为是天然色素。
此外,由于焦糖色素是果糖、葡萄糖、转化糖、蔗糖和淀粉的水解产物或部分水解的产物,原料都是食品,因此一般也将其归入天然色素。如果按化学结构进一步归类,食用天然色素还可分为叶啉类(如叶绿素)、异戊二烯类(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如花色素苷)、酮类(如姜黄素)和醌类(如紫胶红)、吡啶类(甜菜红)等。
食用天然色素的使用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主要具有以下优点:①来自于天然原料,且多数是食品原料,安全性高;②有的色素能够转化成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甚至本身就是营养素(如核黄素),具有营养作用;③色调较自然,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的颜色。然而,天然色素也存在固有的缺点:①成本较高,保质期短;②着色易受金属离子、水质、pH值、氧化程度、光照、温度的影响,一般较难分散,染着性、着色剂间的相溶性较差,牢固度较差;③成分复杂,产品差异大,同一色素加工工艺不同,所含成分就不一致,给调色控制带来困难。以上缺点限制了食用天然色素的广泛应用,因此食品化学家又发明了食用合成色素,满足食品工业的需求。
1.2 食用合成色素
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是通过化学合成制得的有机色素,通常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按化学结构进一步细分,可大致分为6类:①偶氮类(azo):分子结构含有偶氮基(R1-N=N-R2)的一类色素,通常有单偶氮(mono-azo)、双偶氮(di-azo)和多偶氮(poly-azo)类,偶氮结构具有优良的发色性能,通过调整偶氮结构的种类和比例可得到所需的颜色,因此种类最为庞大,常见的有柠檬黄、日落黄、偶氮玉红、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亮黑、棕色HT等;②三芳基甲烷类(triarylmethane):该类色素分子结构的特点是甲烷的4个氢中3个被苯取代,一般为绿色,通常有二芳甲烷和三芳甲烷类,常见的三芳甲烷色素主要有亮蓝、专利蓝V、绿色S、坚牢绿、孔雀石绿等;③氧杂蒽类(xanthene):又称二苯并吡喃类,代表色素是赤藓红;④荧光酮类(fluorone):如荧光桃红、孟加拉玫瑰红;⑤喹啉衍生物(quinoline):如喹啉黄;⑥靛系染料(indigoid):如靛蓝。此外,按溶解性又可分为油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