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塘寻找古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巨塘寻找古意         在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安乡,有一个叫巨塘的村庄,已有600多年历史。古村南北群山绵廷,因环山之地围绕着一巨大水塘,而得名。村中居民皆为容姓,形成一个以血缘为纽带,宗族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聚居区。 古村丽影   从村口往村中央走,青石铺成的村道和鹅卵石镶嵌的巷道映入眼帘。放眼四周,古民居依山而建,以砖木结构为主,设计精巧,规划有致;东西、南北各有两条巷道,成“井”字形。村中的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中西式风格,结构独特。那用大石块砌成约有一米五高的屋脚,让人不禁长叹,屋脚建得如此好,怪不得房子会保存这么好。   村中的容义基老人掌管着全村的族谱,听说我们来看古民宅,十分高兴,陪着我们一起在村子里走走。   容老先生告诉我们,巨塘古村首先在选址方面就有独到之处。它东朝将军山,北靠“中国沼气第一村”黄岭村,南有狮角村,西为桐竹村。村前方原有大片水塘,背倚螺蛳山。即此背山面水的方位,符合中国传统风水理论。   建于顺治甲申年(1644)的定乾祠(容氏宗祠),是村中最古老的祠堂,祠堂有一进三座,前座是道朝,中座是正堂,后座是厨房;前中共长15.1米,宽5.54米,总面积为83.65平方米。祠中曾经还挂有两块牌匾“经魁”和“武魁”,在“文革”中被他人破坏失踪了。现保存有两大牌匾一灵台,两牌匾分挂大门平台左右,牌匾长约一米多;正堂为里墙灵台,高与楼平,精工技艺;灵台内立放始祖、二世祖、三世祖等各世祖灵位,灵台前有供桌,上设精制的石香炉,香火不断,逢期祭祖。   供奉关公、观音、周公等的?`安庙遗址,建于清乾隆1780年,庙为一进两殿,可惜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   老牌坊遗址,建于清乾隆1738年,于民国二年,在大风暴雨中倒塌,倒下的石板后来旧物新用,成了现在的景观。与老牌坊相对应的是新牌坊,在巨塘小学旁边,虽名为“新”,但它也已屹立在此二百多年。      八桅杆,是为显赫功名的举人而立的石条,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现保存还有五对不完整的石桅杆(拴马桩)。   在村里游走,我们发现巨塘古村具有较强的规划性,村落以容氏宗祠为中心,向两侧以及后山对称展开,呈井字型布局。为了防盗,在东西两巷进出口,各有一个闸门,闸门坚牢,墙壁设有炮眼,居住安全。相传清朝末年,一群马匪横扫恭城各村落,路经巨塘,派人刺探,探子进村之后有去无回,马匪惊恐该村防御,便不再来犯。   村子里还有一个“二桥的传说”,几百年前,恭城境内势江河原来从村东头流过,附近的里陂、泳堂村民想合开一条水渠,利于方便他们引水灌田。开圳要经过巨塘地界,动工当天晚上,刚挖好的坑即被填满,连续三天都是如此情况。由于此地为龙脉之地,第四天,建造者施以法术,用狗头之血喷淋工地,回土填坑之事才得以消停。由于这件事,引发了容族与相邻几个村的纠纷;控告官府,官府要开渠的村民建桥一座,以接交通,取名为“接龙桥”。由于桥不合格达不到要求,损失的土地严重,影响水源灌溉,阻塞交通;容族前辈再次上告皇恩,蒙恩批复;容族^、永不参加塞坝,享用现水灌田的权力;尊照批示建起新桥,取名“迎龙桥”,意为接好巨塘龙脉之说。时至今日,势江河早已改道,河床变成了良田,二桥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但是二桥的故事还在流传。 古居出魁元   容老陪着我们一边走一边翻着族谱,笑着说:“其实我们村里出了很多文人举人的。”说着,他递过族谱,一一向我们介绍起来:“容而舒,康熙年问中式第五名举人;容中礼,武举;容而毅,武庠;容世程,岁贡;容本真,武庠……村里出了很多的人才,从康熙年间开始至清末,从容而舒、容中礼成为举人以来,我们村陆续走出了66位,其中有48位武人,其中容朝章,任清绿营参将正五品官。你看村里的那些拴马桩,就是专门用来给举人拴马的。”   对那个年代的巨塘古村而言,出66位人才可以说是难得可贵的。   环境造人。当我们问起容氏祖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练武之人,容老先生不假思索地向我们解释一根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容氏发源地是在甘肃敦煌。迁徙福建后迁至广东新会,在明朝初年间,容氏一世祖又从新会迁徙至此巨塘。当年容氏作为外地人,即现在所说的客家人,初来此地难免遇到野兽的袭击和恶人的欺侮,所以容氏祖先将练武强身作为头等大事,因此有了习武之传统,石墩、大刀都是他们习武的器械。据族谱记载,容氏祖先原来有一把大刀,重达几百斤,光大刀片就有80多斤,代代相传,凡是习武之人均要练习此刀。这把大刀锻炼了不少容家人,也成就了不少武秀才,但是后来不知为何将大刀卖掉了,十分可惜。倒是当年容本真练武所用的石墩,因为太重,无人能举起,如今还完好地保存在容氏老宅里。几百年来,时代变迁了,虽说武功不练了,但是村里人受祖先影响,舞龙舞狮的大有人在。      在村子的另一头有一个牌坊,牌坊始建于光绪元年,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