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岭上,不能递
小时候,每到冬天,就会有一些短褐穿结,面色苍苍的打铜匠,在乡间行游。他们在主人家的屋檐下,摆出红泥火炉,放上坩埚,架起风箱,将铜和锡熔化成水,注进“塑”里,打制成盛粥的铜勺,温酒的锡器。收了工,抓一把落花生,扔进炭火的余烬,不一会,煨熟的花生的香味,便在黄昏里弥漫开来。主人家闻见了――来一碗红曲酒罢,花生熟了,正好下酒呢,于是主客对饮起来。小孩呢,也趁机享受起花生的美味。花生给我最初的印象,是温暖的。
酒残了,灰烬了,打铜匠,乡间的托钵僧,终要走的。那铜水里幻化出的魂灵,住在铜勺里,许是就要在这家灶间,相伴几代人呢。带一把落花生走吧,去别家的屋檐下,继续幻化的能事,温暖别一个小孩。花生给我的最初记忆,是有情的。
在我们乡下,落花生并不稀罕,家家都有。人们把它种在河边的沙壤地上,细细的黄色小花,藏在叶子的绿浪底下。中秋前后,收获了花生,在河边洗净,平铺在竹箕上,晾在屋顶瓦片,如白玉一般,真是人人喜欢――“你们爱吃花生么?”我们都争着答应:“爱!”――上了小学,读到一篇名叫《落花生》的课文,觉得作者是很懂花生的,想必是同我们一样的小学生吧。“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来。”只是作者的理想似乎不够远大,“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要知道,那时的我们,刚学会了唱《共产儿童团歌》,是很向往伟大的。
上大学后,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一个别致的书名,《空山灵雨》。书脊上积了些灰,显得颇为落寞的样子。在这个集子里,我又一次读到了那篇《落花生》,才知道,原来作者不是共产儿童团员,而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作家许地山,笔名落华生。若不是因为那篇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短文,人们怕是早已忘却他了。喜欢他和遗忘他的人,都缘于同一个理由,那就是“空灵”。你看他这样写的,妻子说:“良人,你不是爱闻香么?我曾托人到鹿港去买上好的沉香线,现在已经寄到了。”丈夫答曰:“佛法么?――色,――声,――味,――香,――触,――造作,――思维,都是佛法;惟有爱闻香的不是佛法。”夫妻闺房的谈乐,若把它放置到教育场景中,不是也妥帖得很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在很多时候,不是也变得只爱“闻香”,而不识香了么?难怪大学教授会这样教导学生,“四十岁没四千万不要来见我”。许地山先生空灵渺茫的情思,与今日教育之“无情”,隔空印证――不只是药家鑫杀人如弹琴式的无情,更是那种普遍缺少“有情”的无情。许地山,这个以读书和教书为业的游子,若说他是教育家,毋宁说是一个“有情”人。
许地山,1893年生于台湾,甲午海战后,随家人逃离故园,辗转广东、福建等地。生的忧患,使得少年许地山,读到“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时,恸哭失声。苦难的生活,只有在母亲虔诚的礼佛中,才能寻得片刻的安宁。 1913年,许地山到缅甸谋生,在一所中华学校教书。波光碧影里的美丽佛塔,英人统治下困苦生活,使得许地山一开始就从禅思的角度,思考教育与人生。在仰光,许地山目睹了一起青年男女的殉情事件,这使他更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他关切生命的苦,又追求超越命运的苦。在小说《命命鸟》里,他这样写道:“加陵一手搭在敏明的肩上,一手牵着她。快到水边的时候,加陵回过脸来向敏明的唇边啜了一下。他说,好朋友,你不亲我一下么?敏明好像不曾听见,还是直地走。他们走入水里,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对这种以死来解脱“苦”的方式,许地山是否定的,在小说的最后,河水“不愿意替他们守这旅行的秘密,要找机会把他们的躯壳送回来”。深受这种苦感文化和生的哲学的影响,许地山的女儿许燕吉,解放后,在遭遇被打成“反革命”下放劳改,几乎死在穷乡僻壤的噩运中,选择嫁给一个49岁的农村文盲老汉,仿佛许地山笔下的惜官、尚洁与春桃们一般,怀着生的希望。
许地山坚信,生本不乐。“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把网结好,还住在中央。”但他追求用“有情”来超越现世的烦忧与苦难,不管是结网在玳瑁梁栋、珠玑帘拢,还是在断井颓垣、荒烟蔓草,在“生的万花筒”里,就算是自而今回溯到?骱瑁?生的结构都由几十颗“彩琉璃屑”幻化而成。这“有情”结成的彩琉璃屑,甚至可以只是一株长青草。1934年,许地山在燕京大学教书时,有几个外国人,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骑自行车到他家里,听他用英文讲佛教和道教的“有情”。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海伦?斯诺,她注意到老师家的窗台上,放着一株小小的长青草,在结冰的天气里生长着,许地山告诉她,这象征着勇气。在生本不乐的世界上,从“有情”里汲取生的勇气,这正是许地山的教育哲学。
许地山的“有情”,还表现在他对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