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鉴真选择从福州东渡原因剖析
鉴真选择从福州东渡原因剖析
摘要:鉴真第四次东渡选择福州,是一种策略。从北路东渡,人多、物资多、路远不便,且易被官府发觉;从扬州出发东渡,官府和僧众会出来阻止;从明州出发,更会为官府、僧众挽留。选择福州,可以以应邀往南方讲律授戒为由离开明州东渡。
关键词:鉴真东渡;路线选择;商榷
中图分类号:K242;B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1)02-0101-03
鉴真六次东渡,历时11年。六次东渡中,第三次东渡船沉舟山遭受的挫折最大,最为艰辛,可谓九死一生。幸亏明州官厅派船搭救,才得以生还,妥善安置在阿育王寺。虽然遭受很大挫折,但鉴真并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马不停蹄应邀赴明州、越州、杭州、湖州、宣州讲律授戒,达半年之久。鉴真这次率弟子讲学、授戒,江南一带广大僧众更为鉴真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德行所倾倒。他们总希望这位誉满江淮、名扬四方的大德高僧留在明州,传律授戒,普渡众生。当僧众觉察在明州住了一年的鉴真还要冒险东渡的意向后,千般劝解,百般挽留,劝他不要再冒生死去渡险象环生的大海。可是明州僧众的劝说,丝毫没有动摇鉴真东渡的决心。明州和越州僧人认为,鉴真之所以死心塌地东渡,祸根就是荣睿和普照两个日本和尚的“诱骗”。如果将两个日本和尚弄走,鉴真就东渡不成,抑或留在明州,抑或再回扬州。正当鉴真筹划第四次东渡之际,越州、明州僧人串通起来联名向明州官府告发,说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诱骗鉴真大和尚偷渡日本,请求官府阻止。普照因民众保护,得以逃脱,而荣睿却被抓获,打入牢狱。但地方官府不好处置外国僧人,只得将荣睿带上枷锁,押送京城。
途中,荣睿幸得杭州僧人设计相救,才得以脱险,暗中又回到阿育王寺,回到鉴真大和尚身边。鉴真深知阿育王寺不是久留之地,必须及早离开。虽说明州是他们再行东渡的最为理想的出海港口,但众目睽睽之下,却不便在明州兴师动众买船、购物、雇人进行东渡准备,当地僧众不会不出来劝阻,官府也不会不进行干预。于是鉴真决定迅速离开明州,另选东渡港口。他当即派弟子“法进及二近事,将轻货往福州买船,具办粮用”,准备第四次东渡。鉴真为何不就近选择虽有风险,而航程较近的扬州、苏州、明州等南路出海,或者选择路程较远,但与中国交往最早而又风险较小的北路东渡日本?偏要舍近求远选择福州出海?对研究鉴真造诣颇深的著名学者葛继勇先生的《法进被派往福州之迷》一文认为:“当时福州一带与日本之间存在可以通航的路线是主要原因。”笔者对此提出异议,与葛继勇先生商榷。
史书记载,中国和日本早就有民间交往。从隋开皇二十二年(600)开始,日本便不断正式派遣隋使团来中国朝贡。时至唐代中日交往更为密切。整个唐王朝时期(618~907)日本先后派出遣唐使团19次,实际到达的16次。隋唐之际来中国的使团,最先多是走的北路。北路即渤海路,从日本至朝鲜半岛的仁川,然后直渡黄海登陆,而后西去洛阳、长安;或是沿着朝鲜半岛西岸及辽东半岛东岸,横渡渤海,在山东登州或莱州登陆,而后去洛阳、长安。这是隋代至唐初日本使节走得最多的一条线路。北路还有一条是从日本经朝鲜,由陆路直接到中国。这条路行程太远,旅途艰辛,走这条路的人不多。总的来说,北路费时长,但风险小。后来由于朝鲜半岛政治形势发生变化,高句丽、百济、新罗矛盾升级,处于敌对状态,特别是新罗统治朝鲜半岛之后,与日本关系恶化,日本至中国的北路常常受阻。从7世纪开始,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日本遣唐使便另辟蹊径,开通南路,前来中国。但南路开通后,北路依然存在。直至鉴真东渡前后,北路并没有断绝。如日本宝字七年(763)日本僧人戒融就是乘遣渤海使船回国的。唐开元二十六年(733),日本送留学僧荣睿、普照来中国的第9次遣唐使团判官平群广成回国时,海上遇险重回中国,就是从山东半岛去渤海,同渤海国使一道回日本的。
尽管鉴真在明州期间中国赴日本的两条北路尚未断绝,但鉴真不选择北路的原因有二:其一,渤海路离扬州数千里,要经水路一陆路一水路一陆路折腾,耗费时日太久;而扬州临江近海,南路又早已开通,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去走北路。其二,鉴真东渡未经朝廷许可,属违法私渡,而且私渡又不是像玄奘那样,单人匹马,包裹一件,水囊一只,不引人注意,官府也不会追查。而鉴真是以僧团形式东渡,传播丰富多彩的盛唐文化的。这一次东渡从扬州出发,光是僧人、工匠和水手就有85人。虽说因为沉船遇险可能有人死亡,但《东征传》载,鉴真几次东渡,总共死亡36人,而有名有姓提及的只有荣睿、祥彦,其余的人未提及姓名。另外,经过如此磨难,也可能有些僧人、工匠看到渡海风险太大而离去。即便如此,也还有一个好几十人的庞大队伍。这么多人从明州出发,经水、陆路数千里浩浩荡荡北上,耗费漫长的时日不说,更主要是沿途地方官府的追查。一旦发现鉴真一行私自偷渡,绝不会轻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